搖脣鼓舌

成語拼音

yáo chún gǔ shé

搖脣鼓舌成語解釋

耍嘴皮,嚼舌頭。形容耍弄嘴皮進行挑撥煽動。

典故出處

《莊子·盜跖》多辭繆說,不耕而食,不織而衣,搖脣鼓舌,擅生是非,以迷天下之主。”

成語典故

我正在這裏指授進兵的方略,膽敢搖脣鼓舌,煽惑軍心!★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四回

成語造句

他在衆人面前滔滔不絕地說着,看似有理有據,實則是搖脣鼓舌,妄圖誤導大家。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各國紛爭不斷,局勢變幻莫測。 有一個叫張儀的人,他出身貧寒,但憑藉着聰明才智和能言善辯,希望能在這亂世之中謀取一番功名。 張儀起初遊歷於各國,卻始終未能得到重用。然而,他並未放棄,反而更加刻苦鑽研縱橫之術,磨練自己的口才。 終於,張儀得到了一個機會,前往強大的秦國。在秦國朝堂之上,張儀面對衆多大臣和秦王,毫不怯場,憑藉着三寸不爛之舌,闡述自己對天下局勢的見解以及如何讓秦國稱霸諸侯的策略。 當時,秦國正面臨着與其他諸侯國複雜的關係。有的諸侯國試圖聯合起來對抗秦國,有的則在觀望,尋找最佳的利益平衡點。張儀深知,要讓秦國在這樣的局勢中脫穎而出,不僅需要強大的軍事力量,更需要巧妙的外交手段。 於是,張儀開始頻繁出使各國。在其他諸侯國的宮廷中,他搖脣鼓舌,憑藉着高超的言辭技巧和對各國利益關係的精準把握,不斷地挑撥離間,破壞各國之間的聯盟。 例如,在面對齊國和楚國的聯盟時,張儀前往楚國。他對楚懷王說:“大王,您與齊國結盟,看似增強了實力,實則是引火燒身。齊國弱小,且與您相距甚遠,一旦秦國攻打楚國,齊國根本無法及時救援。不如您與秦國結盟,秦國願意割讓大片土地給楚國。”楚懷王被張儀的花言巧語所迷惑,信以爲真,與齊國斷交。然而,當楚懷王向張儀索要土地時,張儀卻矢口否認,楚國因此遭受了巨大的損失。 張儀就這樣,靠着搖脣鼓舌之能,爲秦國謀取了諸多利益,使得秦國在諸侯爭霸中逐漸佔據了優勢。但他的這種行爲也引起了許多人的痛恨,認爲他是一個巧言令色、不擇手段的政客。 然而,從歷史的角度來看,張儀所處的時代是一個弱肉強食、爾虞我詐的時代。在那個時代,各國爲了生存和發展,無所不用其極。張儀的搖脣鼓舌,雖然手段不太光彩,但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動了秦國的統一進程。 如今,“搖脣鼓舌”這個成語常被用來形容那些憑藉口才進行煽動、挑撥或遊說的人,提醒人們要明辨是非,不要被花言巧語所迷惑。

搖脣鼓舌-成語圖片

搖脣鼓舌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