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齧字

成語拼音

yǎo wén niè zì

咬文齧字成語解釋

形容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扣字眼而不注意精神實質。同咬文嚼字”。

典故出處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在閱讀古典文學作品時,我們不應過分地咬文齧字,而是要注重領會其整體的意境和思想內涵。

成語故事

在古代,有一個名叫李書的書生。李書生出生於一個書香門第,從小就對書籍充滿了濃厚的興趣。 李書成長的地方是一個文化氛圍濃郁的小城,城中的人們對於學問都十分敬重。李書自小聰慧,且勤奮好學,一心想要在科舉考試中取得佳績,光宗耀祖。 隨着年歲漸長,李書開始準備參加鄉試。他日夜苦讀,對每一篇文章、每一首詩詞都反覆琢磨,力求理解其中的深意。然而,或許是過於追求完美,李書漸漸陷入了一種過度糾結文字細節的狀態。 有一次,他與同窗好友一同探討一篇古人的佳作。文中有一句“春風又綠江南岸”,同窗覺得此句生動地描繪出了春天江南生機勃勃的景象,對此讚不絕口。可李書卻偏偏對“綠”字提出了異議,他認爲還有其他字或許更能精準地表達這種意境。同窗們都覺得他有些過於苛求,可他卻不以爲然,依舊固執己見,非要找出一個他認爲最合適的字來替代。 在準備鄉試的過程中,李書這種咬文齧字的習慣愈發嚴重。他在寫作時,爲了一個字、一個詞的用法,常常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忘記了文章整體的結構和立意。結果,在鄉試中,他雖然文章的字詞用得極爲精準,可由於整體立意不高,結構混亂,最終名落孫山。 李書深受打擊,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他意識到,自己過度關注文字的細枝末節,而忽略了文章的主旨和內涵,就如同撿了芝麻,丟了西瓜。 經過一段時間的沉澱和思考,李書重新振作起來。他調整了自己的學習方法,不再一味地咬文齧字,而是注重文章的立意和整體架構,同時也適當關注文字的精準運用。最終,在之後的科舉考試中,他憑藉出色的文章,金榜題名,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在學習和研究中,適當追求文字的精準是好事,但切不可過度咬文齧字,而忽略了更重要的東西。

咬文齧字-成語圖片

咬文齧字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