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
成语拼音
- shēng sǐ cún wáng
生死存亡成语解释
-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势或斗争的的发展已到最后关头。
典故出处
- 《左传·定公十五年》:“夫礼,死生存亡之体也。”
成语典故
- 公元前495年,鲁定公隆重欢迎邾隐公,欢迎仪式上,邾隐公仰着脸,把玉器高高举起,态度很傲慢。鲁定公很谦虚地接受,孔子的学生子贡目睹了这场仪式。他认为他们没有按照周朝的礼制去做,他们生死存亡的日子快要到了。
成语造句
- 在那关键时刻,每一个决策都关乎着国家的生死存亡,众人都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不断,局势动荡不安。
在一个名为卫国的诸侯国中,面临着一场关乎生死存亡的危机。卫国原本是一个实力不俗的国家,但由于君主的决策失误以及内部的纷争,导致国家逐渐衰落。周边的强国见此情形,纷纷对卫国虎视眈眈,欲将其吞并。
卫国的大臣们心急如焚,他们深知国家已经到了危急关头。其中有一位名叫子路的大臣,勇敢地站出来,向君主进言,力陈当前局势的严峻性,呼吁君主和大臣们团结一致,共同应对这场生死危机。
然而,卫国君主却犹豫不决,未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子路心急如焚,他四处奔走,试图说服其他大臣一起推动君主做出正确的决策。在这个过程中,子路遭遇了许多困难和阻碍,但他始终没有放弃。
与此同时,周边强国的军队已经开始逼近卫国边境。卫国的百姓们也感受到了战争的威胁,他们纷纷自发地组织起来,准备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战。子路看到百姓们的举动,深受感动,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帮助卫国度过这场生死存亡的危机。
在子路和众多爱国之士的努力下,卫国终于开始行动起来。他们积极筹备粮草,训练军队,加强边境的防御。在一场关键的战役中,卫国军队在子路等大臣的带领下,奋勇杀敌,顽强抵抗,最终成功击退了强敌的进攻。
经过这场生死考验,卫国逐渐恢复了元气。君主也深刻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开始重视国家的治理和发展。卫国在经历了这次生死存亡的危机后,更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与稳定,努力发展壮大自己的国家。
从卫国的这段历史中,我们可以看到,当一个国家或组织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只有全体成员团结一致,勇敢面对挑战,才能够战胜困难,迎来新的发展机遇。生死存亡之际,每一个决策、每一个行动都可能决定着最终的命运,而坚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则是支撑人们度过艰难时刻的强大力量。
生死存亡-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