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死存亡

成語拼音

shēng sǐ cún wáng

生死存亡成語解釋

生存或者死亡。形容局勢或鬥爭的的發展已到最後關頭。

典故出處

《左傳·定公十五年》:“夫禮,死生存亡之體也。”

成語典故

公元前495年,魯定公隆重歡迎邾隱公,歡迎儀式上,邾隱公仰着臉,把玉器高高舉起,態度很傲慢。魯定公很謙虛地接受,孔子的學生子貢目睹了這場儀式。他認爲他們沒有按照周朝的禮制去做,他們生死存亡的日子快要到了。

成語造句

在那關鍵時刻,每一個決策都關乎着國家的生死存亡,衆人都感到了巨大的壓力。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諸侯紛爭不斷,局勢動盪不安。 在一個名爲衛國的諸侯國中,面臨着一場關乎生死存亡的危機。衛國原本是一個實力不俗的國家,但由於君主的決策失誤以及內部的紛爭,導致國家逐漸衰落。周邊的強國見此情形,紛紛對衛國虎視眈眈,欲將其吞併。 衛國的大臣們心急如焚,他們深知國家已經到了危急關頭。其中有一位名叫子路的大臣,勇敢地站出來,向君主進言,力陳當前局勢的嚴峻性,呼籲君主和大臣們團結一致,共同應對這場生死危機。 然而,衛國君主卻猶豫不決,未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子路心急如焚,他四處奔走,試圖說服其他大臣一起推動君主做出正確的決策。在這個過程中,子路遭遇了許多困難和阻礙,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與此同時,周邊強國的軍隊已經開始逼近衛國邊境。衛國的百姓們也感受到了戰爭的威脅,他們紛紛自發地組織起來,準備爲保衛自己的國家而戰。子路看到百姓們的舉動,深受感動,他更加堅定了自己的信念,一定要幫助衛國度過這場生死存亡的危機。 在子路和衆多愛國之士的努力下,衛國終於開始行動起來。他們積極籌備糧草,訓練軍隊,加強邊境的防禦。在一場關鍵的戰役中,衛國軍隊在子路等大臣的帶領下,奮勇殺敵,頑強抵抗,最終成功擊退了強敵的進攻。 經過這場生死考驗,衛國逐漸恢復了元氣。君主也深刻認識到了自己的錯誤,開始重視國家的治理和發展。衛國在經歷了這次生死存亡的危機後,更加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平與穩定,努力發展壯大自己的國家。 從衛國的這段歷史中,我們可以看到,當一個國家或組織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只有全體成員團結一致,勇敢面對挑戰,才能夠戰勝困難,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生死存亡之際,每一個決策、每一個行動都可能決定着最終的命運,而堅定的信念和不屈的精神則是支撐人們度過艱難時刻的強大力量。

生死存亡-成語圖片

生死存亡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