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
成语拼音
- shě shēng qǔ yì
舍生取义成语解释
- 舍:舍弃;生:生命;取:求取;义:正义。舍弃生命以正义。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典故出处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成语典故
- 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成语造句
- 在面对敌人的威胁时,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舍生取义,为了保护战友和机密文件,英勇地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语故事
-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英雄豪杰为了心中的信念和正义,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展现出舍生取义的伟大精神。
在动荡的战国时期,有一位名叫荆轲的勇士。当时秦国势力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了严重威胁。燕国太子丹深感国家危在旦夕,决定派荆轲去刺杀秦王,以挽救燕国的命运。荆轲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使命。
荆轲与好友高渐离等精心策划了刺杀行动。他们准备了锋利的匕首,藏于地图之中,准备在秦王面前展开地图时趁机行刺。在临行前,荆轲在易水边与众人告别。太子丹和其他送行的人都身着白衣,神情肃穆。荆轲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感慨万千,他知道自己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来了,但为了燕国的百姓,为了正义,他毫不退缩。
荆轲来到秦国,凭借着自己的勇气和智慧,成功地见到了秦王。当他在秦王面前展开地图时,迅速拿出匕首刺向秦王。然而,秦王毕竟身手敏捷,在关键时刻躲过了荆轲的刺杀。荆轲毫不畏惧,与秦王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但最终寡不敌众,被秦王的侍卫所杀。
荆轲虽然失败了,但他的英勇事迹却流传千古。他为了国家和人民,不惜舍弃自己的生命,这种舍生取义的精神成为了后人敬仰的榜样。正如《孟子》中所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荆轲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这句话的深刻内涵。
在历史的不同时期,都有许多像荆轲这样的英雄,他们为了正义和真理,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他们的故事激励着后人,让我们明白在面对艰难抉择时,应该坚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则,为了更高的目标和价值而努力奋斗。舍生取义不仅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伟大的精神力量,它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璀璨的光芒,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和传承。
舍生取义-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