捨生取義
成語拼音
- shě shēng qǔ yì
捨生取義成語解釋
- 舍:捨棄;生:生命;取:求取;義:正義。捨棄生命以正義。指爲正義而犧牲生命。
典故出處
- 《孟子·告子上》:“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成語典故
- 春秋末期,大夫趙襄子殺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讓發誓捨身取義要殺趙襄子,他潛入趙襄子的宅內行刺未遂。趙襄子佩服他的義氣放了他。後來他把全身漆成癩子,吞下燒紅的炭使聲音變啞,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殺。
成語造句
- 在面對敵人的威脅時,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捨生取義,爲了保護戰友和機密文件,英勇地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成語故事
-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許多英雄豪傑爲了心中的信念和正義,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展現出捨生取義的偉大精神。
在動盪的戰國時期,有一位名叫荊軻的勇士。當時秦國勢力日益強大,對其他六國構成了嚴重威脅。燕國太子丹深感國家危在旦夕,決定派荊軻去刺殺秦王,以挽救燕國的命運。荊軻深知此去凶多吉少,但他依然義無反顧地接受了這個使命。
荊軻與好友高漸離等精心策劃了刺殺行動。他們準備了鋒利的匕首,藏於地圖之中,準備在秦王面前展開地圖時趁機行刺。在臨行前,荊軻在易水邊與衆人告別。太子丹和其他送行的人都身着白衣,神情肅穆。荊軻望着滔滔江水,心中感慨萬千,他知道自己這一去可能再也回不來了,但爲了燕國的百姓,爲了正義,他毫不退縮。
荊軻來到秦國,憑藉着自己的勇氣和智慧,成功地見到了秦王。當他在秦王面前展開地圖時,迅速拿出匕首刺向秦王。然而,秦王畢竟身手敏捷,在關鍵時刻躲過了荊軻的刺殺。荊軻毫不畏懼,與秦王展開了激烈的搏鬥,但最終寡不敵衆,被秦王的侍衛所殺。
荊軻雖然失敗了,但他的英勇事蹟卻流傳千古。他爲了國家和人民,不惜捨棄自己的生命,這種捨生取義的精神成爲了後人敬仰的榜樣。正如《孟子》中所說:“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荊軻用自己的行動詮釋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
在歷史的不同時期,都有許多像荊軻這樣的英雄,他們爲了正義和真理,不惜犧牲自己的生命。他們的故事激勵着後人,讓我們明白在面對艱難抉擇時,應該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原則,爲了更高的目標和價值而努力奮鬥。捨生取義不僅僅是一個成語,更是一種偉大的精神力量,它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閃耀着璀璨的光芒,永遠值得我們銘記和傳承。
捨生取義-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