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伐夷

成语拼音

yǐ yí fá yí

以夷伐夷成语解释

夷旧指外族或外国。指在军事上利用对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冲突,削弱力量。

典故出处

《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的策略变幻莫测,有些诸侯为了自身利益,常采取一种手段,比如暗中支持一方去攻打另一方,试图以夷伐夷,却往往引发更多的战乱和纷争。

成语故事

在古代中国,诸侯纷争,局势变幻莫测。 在战国时期,有一个实力较为弱小的诸侯国,名为卫国。卫国地处中原,周围强国环绕,生存环境极为艰难。 当时,卫国的国君深知,若要在这乱世中求存,必须采取巧妙的外交策略。在卫国的东边,有一个强大且好战的诸侯国——齐国,齐国常常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侵略周边小国。而在卫国的西边,则是同样实力雄厚但相对温和的秦国。 卫国国君苦思冥想,终于想出了一个应对之策。他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向秦国国君诉说齐国的种种侵略行径,以及对齐国日益膨胀的野心表示担忧。卫国使者言辞恳切,成功地引起了秦国国君的警惕。 秦国国君权衡利弊,认为任由齐国肆意扩张,必将对秦国的未来构成威胁。于是,秦国决定出兵攻打齐国。而卫国则在这场战争中,巧妙地置身事外,坐观局势的发展。 最终,秦国的军队在战场上与齐国展开了激烈的交锋。齐国虽然强大,但面对秦国的精锐之师,也陷入了苦战。经过一番激烈的战斗,齐国的军队遭受了重大的损失,其扩张的势头也得到了遏制。 卫国国君通过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成功地借助秦国的力量来抵御齐国的威胁,实现了“以夷伐夷”的策略。这种策略并非单纯的借力打力,而是需要对各方势力有着深刻的了解和精准的判断。 在历史的长河中,类似“以夷伐夷”的策略屡见不鲜。比如汉朝时期,汉武帝为了对抗匈奴的侵扰,曾联合西域诸国,利用他们与匈奴之间的矛盾,削弱匈奴的势力。这一策略的成功运用,不仅需要对局势的准确把握,更需要有高超的外交智慧和政治谋略。 “以夷伐夷”这一策略,虽能在特定时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风险。若运用不当,可能会引火烧身,导致更加复杂的局面。因此,在运用此类策略时,必须谨慎权衡,深思熟虑。

以夷伐夷-成语图片

以夷伐夷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