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制夷

成语拼音

yǐ yí zhì yí

以夷制夷成语解释

夷外族。利用外族和外国之间的内部矛盾,使其相互冲突,削弱其力量。

典故出处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邓训传》议者咸以羌胡相攻,县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护。”

成语典故

我还记得,当去年中国有许多人,一味哭诉国联的时候,日本的报纸上往往加以讥笑,说这是中国祖传的以夷制夷的老手段。★鲁迅《伪自由书·以夷制夷》

成语造句

清朝末年,面对列强的侵略,一些官员主张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但最终未能改变国家的命运。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华夏大地,中原王朝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之间常常发生着复杂的政治、军事和外交博弈。 在某个时期,中原王朝面临着来自北方强大游牧民族的频繁侵扰。这些游牧民族骑兵凶悍,作战勇猛,让中原王朝的边境百姓苦不堪言,军队也在多次交锋中损失惨重。 当时的朝廷中,有一位极具智慧和战略眼光的大臣,名叫李贤。李贤深知,以中原王朝当时的军事实力,若直接与游牧民族展开大规模的正面战争,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反而可能会导致国力的巨大消耗。 于是,李贤向皇帝进言,提出了一个独特的策略——以夷制夷。他主张利用游牧民族内部的矛盾和分歧,扶持其中相对弱小、且愿意与中原王朝合作的部落,给予他们一定的物资和军事支持,让他们去对抗那些强大且好战的部落。 皇帝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采纳了李贤的建议。中原王朝开始积极与一些较小的游牧部落接触,通过派遣使者、赠送礼物等方式,表达友好和合作的意愿。同时,为他们提供一些精良的武器和充足的粮草,帮助他们壮大实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得到中原王朝支持的部落逐渐崛起,他们与那些侵扰边境的强大部落之间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和竞争。由于利益的分歧和权力的争夺,游牧民族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 在一次大规模的部落战争中,原本强大的好战部落因为多面受敌,力量被大大削弱。而得到中原王朝支持的部落则在战争中取得了优势,成功地遏制了好战部落的扩张势头。 中原王朝趁此机会,加强了边境的防御工事,并进一步巩固了与友好部落的关系。边境地区终于迎来了一段相对和平稳定的时期,百姓得以安居乐业,国家的经济也逐渐恢复和发展。 李贤的“以夷制夷”策略,成功地化解了中原王朝面临的边境危机,展现了智慧和谋略在政治与军事中的重要作用。这一策略的运用,也为后世处理复杂的民族关系和外交事务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以夷制夷-成语图片

以夷制夷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