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夷伐夷

成語拼音

yǐ yí fá yí

以夷伐夷成語解釋

夷舊指外族或外國。指在軍事上利用對方本身的矛盾,使自相沖突,削弱力量。

典故出處

《後漢書·鄧訓傳》議者鹹以羌胡相攻,縣官之利,以夷伐夷,不宜禁護。”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策略變幻莫測,有些諸侯爲了自身利益,常採取一種手段,比如暗中支持一方去攻打另一方,試圖以夷伐夷,卻往往引發更多的戰亂和紛爭。

成語故事

在古代中國,諸侯紛爭,局勢變幻莫測。 在戰國時期,有一個實力較爲弱小的諸侯國,名爲衛國。衛國地處中原,周圍強國環繞,生存環境極爲艱難。 當時,衛國的國君深知,若要在這亂世中求存,必須採取巧妙的外交策略。在衛國的東邊,有一個強大且好戰的諸侯國——齊國,齊國常常憑藉其強大的軍事實力侵略周邊小國。而在衛國的西邊,則是同樣實力雄厚但相對溫和的秦國。 衛國國君苦思冥想,終於想出了一個應對之策。他派遣使者前往秦國,向秦國國君訴說齊國的種種侵略行徑,以及對齊國日益膨脹的野心表示擔憂。衛國使者言辭懇切,成功地引起了秦國國君的警惕。 秦國國君權衡利弊,認爲任由齊國肆意擴張,必將對秦國的未來構成威脅。於是,秦國決定出兵攻打齊國。而衛國則在這場戰爭中,巧妙地置身事外,坐觀局勢的發展。 最終,秦國的軍隊在戰場上與齊國展開了激烈的交鋒。齊國雖然強大,但面對秦國的精銳之師,也陷入了苦戰。經過一番激烈的戰鬥,齊國的軍隊遭受了重大的損失,其擴張的勢頭也得到了遏制。 衛國國君通過巧妙地運用外交手段,成功地藉助秦國的力量來抵禦齊國的威脅,實現了“以夷伐夷”的策略。這種策略並非單純的借力打力,而是需要對各方勢力有着深刻的瞭解和精準的判斷。 在歷史的長河中,類似“以夷伐夷”的策略屢見不鮮。比如漢朝時期,漢武帝爲了對抗匈奴的侵擾,曾聯合西域諸國,利用他們與匈奴之間的矛盾,削弱匈奴的勢力。這一策略的成功運用,不僅需要對局勢的準確把握,更需要有高超的外交智慧和政治謀略。 “以夷伐夷”這一策略,雖能在特定時期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風險。若運用不當,可能會引火燒身,導致更加複雜的局面。因此,在運用此類策略時,必須謹慎權衡,深思熟慮。

以夷伐夷-成語圖片

以夷伐夷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