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语拼音

shí shí wù zhě wéi jùn jié

识时务者为俊杰成语解释

意思是能认清时代潮流的,是聪明能干的人。认清时代潮流势,才能成为出色的人物。

典故出处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诸葛亮在隆中潜心攻读大量经史和诸子百家的著作,积累了丰富的政治、军事方面知识,他对当时的政局有独到的见解。襄阳的司马徽认为他是杰出人才,能认清天下大势,就把这个卧龙推荐给在荆州投靠刘牧的刘备。

成语造句

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变,做出正确选择的人,才可谓识时务者为俊杰。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许多人因为能够看清时势、顺应潮流而成就非凡。 在战国时期,秦国逐渐崛起,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其他六国感受到了秦国的威胁,纷纷谋求对策。其中,赵国的名将李牧多次成功抵御了秦国的进攻。然而,赵国的一些大臣却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他们嫉妒李牧的战功,不断向赵王进谗言。赵王受到蛊惑,竟然免去了李牧的兵权。 就在这时,赵国的一位谋士看出了局势的危急。他深知秦国一统天下的大势不可阻挡,而赵国此时内部矛盾重重,已经难以与之抗衡。这位谋士明白,继续抵抗下去只会给赵国带来更多的灾难。于是,他力劝赵王顺应时势,向秦国求和,以保赵国百姓的安宁。 可是赵王却不听他的劝告,执意要与秦国对抗到底。最终,赵国在秦国的进攻下覆灭,百姓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而那位谋士,因为他能够识时务,早早地离开了赵国,避免了这场灾难。 在三国时期,也有一位识时务的人物,他就是贾诩。贾诩最初在董卓手下效力,董卓死后,其部将李傕、郭汜等人欲散伙回乡。贾诩看出此时局势混乱,如果他们就此散去,很可能会被其他势力消灭。于是,贾诩劝他们说:“诸君若弃军单行,则一亭长能缚君矣。不如相率而西,以攻长安,为董公报仇。事济,奉国家以正天下;若其不合,走未后也。”李傕、郭汜等人听从了他的建议,果然攻占了长安。 后来,贾诩又辗转到了张绣麾下。在曹操与张绣的战争中,贾诩多次为张绣出谋划策,使得曹操颇为头疼。然而,当曹操势力日益强大,张绣感到难以抗衡时,贾诩又劝张绣投降曹操。张绣犹豫不决,贾诩则分析道:“曹公奉天子以令天下,其势大也。且袁氏兄弟相斗,必不能久。曹公唯才是举,必不害君。”张绣最终听从了贾诩的建议,投降了曹操。而贾诩也因此得到了曹操的重用,成为曹魏的重要谋士。 历史上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识时务者为俊杰,并不是说要人们一味地妥协和退让,而是要人们能够敏锐地洞察局势,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明智的选择。那些能够识时务的人,往往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成就一番事业。而那些固执己见、不识时务的人,则往往会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成为历史的尘埃。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需要具备识时务的能力。当我们面对各种机遇和挑战时,要学会审时度势,做出正确的决策。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加顺利,实现自己的价值。

识时务者为俊杰-成语图片

识时务者为俊杰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