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前笔后

成语拼音

yì qián bǐ hòu

意前笔后成语解释

指先构思成熟,然后下笔,使意境得到充分表现。

典故出处

成语典故

成语造句

在进行文学创作时,作者应当先深思熟虑,构思好框架和情节,然后再动笔书写,如此方能做到意前笔后,使作品更具深度和逻辑性。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书法艺术领域,有一位名叫王羲之和他的儿子王献之的传奇人物。 王羲之,这位书法大家,其书法技艺精湛,风格独特,备受世人推崇。而他的儿子王献之,自幼便在父亲的熏陶下,对书法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 王献之勤奋刻苦,日夜临池学书,期望能够达到甚至超越父亲的书法成就。然而,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也曾经历过迷茫与困惑。 有一次,王献之在完成一幅书法作品后,自觉颇为满意,便拿去给父亲王羲之点评。王羲之看后,并未立刻表态,只是在其中一个字上点了一点。王献之不明所以,又拿着这幅字去给母亲看,并询问母亲自己的书法水平如何。母亲仔细端详后,说道:“吾儿写尽三缸水,唯有一点像羲之。” 王献之听后,深受触动,他开始反思自己的书法之路。他意识到,自己之前在创作时,往往只是凭借一时的灵感和冲动,而没有经过深思熟虑。他明白了书法创作不能仅仅依靠直觉和即兴发挥,更需要在动笔之前就对整个作品的布局、结构、笔势等有清晰的构思和规划。 于是,王献之更加勤奋地练习,不断地琢磨和领悟书法的真谛。他逐渐学会了在创作之前,先在心中构想出作品的全貌,思考每一个笔画的走向和力度,做到意前笔后。 经过多年的努力,王献之的书法技艺终于有了质的飞跃。他的作品不仅笔法娴熟,而且气韵生动,独具一格。他的成功,离不开他对意前笔后的深刻理解和实践。 正如古人所言:“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在书法创作中,只有先有了成熟的构思和立意,才能在笔下展现出精彩绝伦的作品。王献之的故事也告诉我们,无论是在艺术创作还是在生活中的其他方面,我们都应该学会在行动之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和思考,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意前笔后-成语图片

意前笔后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