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甘味

成语拼音

shí bù gān wèi

食不甘味成语解释

甘味:感到味道好。吃东西都觉得没有味道。形容心里有事,吃东西也不香。

典故出处

《战国策·齐策五》:“秦王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用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连横策略去游说秦惠文王,主意没被采纳,就改用六国联合抗秦的合纵策略去游说赵国,被封为武安君,然后游说楚威王说秦国强大对楚国十分不利。楚威王感慨万千说这正是他食不甘味的原因。

成语造句

因为心系远方的亲人,他这段时间一直食不甘味。

成语故事

在战国时期,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六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当时的秦昭襄王一心想要吞并赵国。他派大将白起率领秦军攻打赵国,在长平一战中,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降卒,赵国上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恐慌之中。 赵孝成王得知这个消息后,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深知赵国已经危在旦夕,必须尽快想办法抵御秦国的进攻。于是,赵孝成王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大臣们纷纷献策,但都无法找到一个切实可行的办法。就在赵孝成王感到绝望的时候,有一位大臣建议道:“大王,我们可以派使者前往齐国,请求齐国出兵相助。”赵孝成王听了,觉得这是一个可行的办法,但他又担心齐国会拒绝。 果然,当赵国使者到达齐国时,齐王犹豫不决。他担心帮助赵国后会引火烧身,遭到秦国的报复。赵国使者在齐国费尽口舌,陈述其中的厉害关系,齐王最终还是没有答应出兵。 赵国的形势越来越危急,赵孝成王整日焦虑不安,食不甘味。他不断地寻求其他国家的帮助,但其他国家也都因为惧怕秦国而不敢轻易出手。 在这艰难的时刻,赵国国内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大臣开始互相推诿责任,甚至有人主张投降秦国。赵孝成王坚决反对投降,他发誓要与赵国共存亡。 然而,秦国的进攻并没有停止。白起率领秦军继续逼近赵国都城邯郸,赵孝成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在这紧要关头,赵国出现了一位英勇的将领——李牧。李牧带领赵军奋勇抵抗,多次击退了秦军的进攻。赵孝成王看到了希望,他全力支持李牧,给予他充足的兵力和物资。 经过长时间的艰苦战斗,赵国终于暂时抵挡住了秦国的进攻。但赵孝成王依然忧心忡忡,食不甘味,他知道秦国不会善罢甘休,赵国随时都有可能面临新的危机。 在历史的长河中,赵孝成王面对国家生死存亡之际的焦虑和挣扎,展现了一个君主在困境中的担当和责任。而“食不甘味”这个成语,也正是对他当时心境的生动写照。它让我们看到了在危机面前,人们内心的煎熬和不安,以及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食不甘味-成语图片

食不甘味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