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不甘味

成語拼音

shí bù gān wèi

食不甘味成語解釋

甘味:感到味道好。喫東西都覺得沒有味道。形容心裏有事,喫東西也不香。

典故出處

《戰國策·齊策五》:“秦王恐之,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縱橫家蘇秦用離間六國、各個擊破的連橫策略去遊說秦惠文王,主意沒被採納,就改用六國聯合抗秦的合縱策略去遊說趙國,被封爲武安君,然後遊說楚威王說秦國強大對楚國十分不利。楚威王感慨萬千說這正是他食不甘味的原因。

成語造句

因爲心繫遠方的親人,他這段時間一直食不甘味。

成語故事

在戰國時期,秦國日益強大,對其他六國構成了嚴重的威脅。 當時的秦昭襄王一心想要吞併趙國。他派大將白起率領秦軍攻打趙國,在長平一戰中,白起坑殺了四十萬趙國降卒,趙國上下陷入了巨大的悲痛和恐慌之中。 趙孝成王得知這個消息後,食不甘味,夜不能寐。他深知趙國已經危在旦夕,必須儘快想辦法抵禦秦國的進攻。於是,趙孝成王召集大臣們商議對策。 大臣們紛紛獻策,但都無法找到一個切實可行的辦法。就在趙孝成王感到絕望的時候,有一位大臣建議道:“大王,我們可以派使者前往齊國,請求齊國出兵相助。”趙孝成王聽了,覺得這是一個可行的辦法,但他又擔心齊國會拒絕。 果然,當趙國使者到達齊國時,齊王猶豫不決。他擔心幫助趙國後會引火燒身,遭到秦國的報復。趙國使者在齊國費盡口舌,陳述其中的厲害關係,齊王最終還是沒有答應出兵。 趙國的形勢越來越危急,趙孝成王整日焦慮不安,食不甘味。他不斷地尋求其他國家的幫助,但其他國家也都因爲懼怕秦國而不敢輕易出手。 在這艱難的時刻,趙國國內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大臣開始互相推諉責任,甚至有人主張投降秦國。趙孝成王堅決反對投降,他發誓要與趙國共存亡。 然而,秦國的進攻並沒有停止。白起率領秦軍繼續逼近趙國都城邯鄲,趙孝成王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在這緊要關頭,趙國出現了一位英勇的將領——李牧。李牧帶領趙軍奮勇抵抗,多次擊退了秦軍的進攻。趙孝成王看到了希望,他全力支持李牧,給予他充足的兵力和物資。 經過長時間的艱苦戰鬥,趙國終於暫時抵擋住了秦國的進攻。但趙孝成王依然憂心忡忡,食不甘味,他知道秦國不會善罷甘休,趙國隨時都有可能面臨新的危機。 在歷史的長河中,趙孝成王面對國家生死存亡之際的焦慮和掙扎,展現了一個君主在困境中的擔當和責任。而“食不甘味”這個成語,也正是對他當時心境的生動寫照。它讓我們看到了在危機面前,人們內心的煎熬和不安,以及爲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不懈奮鬥的精神。

食不甘味-成語圖片

食不甘味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