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阳鞞鼓
成语拼音
- yǔ yáng pí gǔ
渔阳鞞鼓成语解释
- 指公元755年安禄山于渔阳举兵叛唐事。鞞鼓,骑兵用的小鼓◇亦用为外族侵略之典。
典故出处
- 唐·白居易《长恨歌》渔阳鞞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那一场战争的爆发,宛如突然敲响的渔阳鞞鼓,让整个国家陷入了动荡不安之中。
成语故事
- 以下是为您创作的“渔阳鞞鼓”的成语故事:
在东汉末年,朝政腐败,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皇帝昏庸无能,外戚与宦官交替专权,政治黑暗,社会动荡不安。
当时,有一位名叫张角的人,他目睹了民间的疾苦,心怀拯救苍生的壮志。张角创立了太平道,以宗教的形式在民间广泛传播,吸引了众多信徒。他宣扬着平等、公正和拯救万民的理念,越来越多的穷苦百姓纷纷响应,加入了太平道的行列。
然而,朝廷对张角的活动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依然沉浸在权力的争斗和奢侈的生活中。张角看到时机已到,决定发动起义。他秘密联络各地的信徒,约定在特定的日期一同举事。
终于,起义的时刻来临了。在渔阳这个地方,起义军敲响了战鼓,喊出了激昂的口号,挥舞着武器冲向了腐朽的东汉政权。他们气势如虹,如同一股汹涌的洪流,迅速席卷了大片地区。
渔阳的鞞鼓之声,如同惊天动地的惊雷,打破了长久以来的黑暗与沉寂。起义军所到之处,百姓纷纷响应,纷纷加入他们的队伍,共同对抗东汉的暴政。
朝廷被这突如其来的起义打得措手不及,军队节节败退。但东汉政权毕竟根基深厚,他们迅速调集各方力量,对起义军进行镇压。
在这场激烈的斗争中,起义军内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一些将领目光短浅,为了个人利益而争权夺利,导致起义军的力量逐渐分散。尽管如此,起义军依然坚持战斗了很长时间,给东汉政权造成了沉重的打击。
然而,最终起义还是失败了。但渔阳鞞鼓的敲响,却标志着东汉末年社会矛盾的激化和民众反抗意识的觉醒。此后,各地的割据势力纷纷崛起,东汉政权名存实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更加动荡的三国时期。
渔阳鞞鼓,这个成语就成为了形容起兵叛乱的代名词,它见证了那个波澜壮阔、充满变革的时代,也让后人深刻地认识到,当统治阶层腐败无能、欺压百姓时,民众的反抗必将如汹涌的浪潮一般,不可阻挡。
渔阳鞞鼓-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