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陽鞞鼓

成語拼音

yǔ yáng pí gǔ

漁陽鞞鼓成語解釋

指公元755年安祿山於漁陽舉兵叛唐事。鞞鼓,騎兵用的小鼓◇亦用爲外族侵略之典。

典故出處

唐·白居易《長恨歌》漁陽鞞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那一場戰爭的爆發,宛如突然敲響的漁陽鞞鼓,讓整個國家陷入了動盪不安之中。

成語故事

以下是爲您創作的“漁陽鞞鼓”的成語故事: 在東漢末年,朝政腐敗,百姓生活困苦不堪。皇帝昏庸無能,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政治黑暗,社會動盪不安。 當時,有一位名叫張角的人,他目睹了民間的疾苦,心懷拯救蒼生的壯志。張角創立了太平道,以宗教的形式在民間廣泛傳播,吸引了衆多信徒。他宣揚着平等、公正和拯救萬民的理念,越來越多的窮苦百姓紛紛響應,加入了太平道的行列。 然而,朝廷對張角的活動並未予以足夠的重視,依然沉浸在權力的爭鬥和奢侈的生活中。張角看到時機已到,決定發動起義。他祕密聯絡各地的信徒,約定在特定的日期一同舉事。 終於,起義的時刻來臨了。在漁陽這個地方,起義軍敲響了戰鼓,喊出了激昂的口號,揮舞着武器衝向了腐朽的東漢政權。他們氣勢如虹,如同一股洶涌的洪流,迅速席捲了大片地區。 漁陽的鞞鼓之聲,如同驚天動地的驚雷,打破了長久以來的黑暗與沉寂。起義軍所到之處,百姓紛紛響應,紛紛加入他們的隊伍,共同對抗東漢的暴政。 朝廷被這突如其來的起義打得措手不及,軍隊節節敗退。但東漢政權畢竟根基深厚,他們迅速調集各方力量,對起義軍進行鎮壓。 在這場激烈的鬥爭中,起義軍內部也出現了一些問題。一些將領目光短淺,爲了個人利益而爭權奪利,導致起義軍的力量逐漸分散。儘管如此,起義軍依然堅持戰鬥了很長時間,給東漢政權造成了沉重的打擊。 然而,最終起義還是失敗了。但漁陽鞞鼓的敲響,卻標誌着東漢末年社會矛盾的激化和民衆反抗意識的覺醒。此後,各地的割據勢力紛紛崛起,東漢政權名存實亡,中國歷史進入了一個更加動盪的三國時期。 漁陽鞞鼓,這個成語就成爲了形容起兵叛亂的代名詞,它見證了那個波瀾壯闊、充滿變革的時代,也讓後人深刻地認識到,當統治階層腐敗無能、欺壓百姓時,民衆的反抗必將如洶涌的浪潮一般,不可阻擋。

漁陽鞞鼓-成語圖片

漁陽鞞鼓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