绨袍之义

成语拼音

tì páo zhī yì

绨袍之义成语解释

比喻不忘旧日的交情。

典故出处

唐·高适《咏史》诗:“尚有绨袍赠,应念范叔寒。”

成语典故

范雎随魏国中大夫须贾出使齐国,须贾怀疑他通齐,回国后报告魏相。范雎含冤被打伤,改名张禄逃到秦国当上宰相。后来须贾出使秦国,范雎扮作穷人去见他。须贾见状就送他一件绨袍,待发现他是秦相时吓得一再谢罪。范雎没有杀他。

成语造句

他一直铭记着朋友当年对他的帮助,这份情谊犹如绨袍之义,让他始终心怀感激。

成语故事

在汉朝时期,有一个名叫范雎的人。他原本是魏国的谋士,但却遭到了魏国丞相魏齐的残酷迫害。 范雎才华出众,却因被人诬陷而几乎丧命。他历经艰难险阻,最终逃到了秦国。在秦国,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谋略,得到了秦昭王的重用,成为了秦国的重要大臣。 时光流转,魏国得知了范雎在秦国的地位和权势,心中十分惶恐。魏国害怕范雎会因为过去的恩怨而报复魏国,于是派遣使者前往秦国,希望能够缓和与秦国的关系。 使者来到秦国后,拜见了范雎。范雎见到魏国使者,心中感慨万千。他想起了自己曾经在魏国所遭受的种种不公和苦难,心中的仇恨难以平息。然而,就在这时,范雎注意到使者身上穿着一件破旧的绨袍。这件绨袍让他想起了自己曾经的一个故人。 在范雎还未发迹之时,有一个名叫须贾的人,他虽与范雎有过一些交集,但也曾对范雎有过一些善举。范雎看到那件绨袍,便猜测是须贾所赠。他心中的仇恨在这一刻有了一丝松动,他想到了须贾曾经对自己的那一点点情义。 范雎最终决定放下过去的恩怨,不再追究魏国曾经对他的迫害。他对使者说:“因为这件绨袍,我愿意原谅魏国。”这便是“绨袍之义”的由来。 这个故事被后世广为传颂,它展现了人性中的复杂与善良。范雎虽然经历了巨大的痛苦和磨难,但在面对故人的一点情义时,他仍然能够放下仇恨,展现出了宽容和大度的一面。这也提醒着人们,在生活中要珍惜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帮助和温暖的人,即使在面对巨大的恩怨和冲突时,也不要忘记人性中的善良和美好。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情义的力量,即使是一件小小的绨袍,也可能在关键时刻改变一个人的决定,化解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如《诗经》中所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人与人之间的情义往往能够产生深远的影响,成为连接彼此的重要纽带。在历史的长河中,“绨袍之义”成为了一个经典的典故,不断激励着人们以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

绨袍之义-成语图片

绨袍之义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