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牛耳
成语拼音
- zhí niú ěr
执牛耳成语解释
- 古代诸侯订立盟约,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国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盘子。故称主盟国为执牛耳◇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权威的地位。
典故出处
- 《左传·哀公十七年》诸侯盟,谁执牛耳?”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在当今的科技领域,这家公司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和创新能力,已然执牛耳。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诸侯国众多,彼此之间纷争不断。
当时,各国为了在外交和军事上取得优势,常常会举行会盟。会盟可不是简单的聚会,而是关乎各国利益和地位的重大事件。
有一次,晋、鲁、卫等国决定举行一次大规模的会盟。会盟的目的是为了确定各国之间的势力范围,以及商讨如何应对共同的敌人。在会盟之前,各国都在精心准备,都希望能在会盟中占据有利地位。
会盟的那一天,各国的国君和大臣们纷纷到场。场面十分壮观,旌旗飘扬,兵甲闪亮。会盟开始后,各国代表纷纷发表自己的观点和诉求。晋国力强盛,兵强马壮,在这次会盟中自然有着很大的话语权。
然而,鲁国的一位大臣却站了出来,他言辞犀利,条理清晰地阐述了鲁国的利益和立场。他的表现让在场的人都为之惊叹,就连晋国的代表也对他刮目相看。
当到了确定盟主,也就是主导这次会盟的国家时,大家争论不休。晋国本以为凭借自己的实力,这盟主之位非己莫属。可就在这时,鲁国的那位大臣再次挺身而出。他指出,会盟的目的是为了公平公正地解决各国的问题,而不是凭借武力和权势来压制他国。他的一番话,让在场的许多国家纷纷点头表示赞同。
最终,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大家决定由鲁国来担任此次会盟的盟主。鲁国因此在这次会盟中“执牛耳”。
“执牛耳”这个词,就是从古代的会盟仪式中演变而来。在会盟中,要杀牛取血,然后将牛耳盛在盘里,由主盟者拿着,所以主盟者就被称为“执牛耳”。
后世便用“执牛耳”来比喻在某一方面居于领导地位。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国家、组织和个人都曾为了“执牛耳”而努力拼搏,但真正能够做到的,往往是那些凭借智慧、勇气和公正赢得众人信服的。
执牛耳-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