执文害意
成语拼音
- zhí wén hài yì
执文害意成语解释
- 指拘泥于字面而损害内容。
典故出处
- 宋·苏轼《应诏论四事状》推考其故,盖提举盐事司执文害意,谓非贫乏不在此数。”
成语典故
- 此皆执文害意,信经废传之过也。★宋·陈善《扪虱新话》卷二
成语造句
- 在文学创作中,有时过分追求华丽的辞藻,反而容易执文害意,忽略了作品真正要表达的内涵。
成语故事
- 在古代的文学世界里,曾有这样一个故事。
话说在一个繁荣昌盛的朝代,有一位名叫赵谦的书生。赵谦自幼聪慧,勤奋好学,对诗词文章有着极高的天赋和热情。他一心期望能够通过科举考试,金榜题名,为家族争光,为国家效力。
经过多年的苦读,赵谦终于迎来了科举考试。考试中,他文思泉涌,挥笔成章,自觉发挥得极为出色。然而,成绩公布时,他却名落孙山。赵谦满心困惑,决定查阅自己的考卷,一探究竟。
原来,主考官在评阅他的文章时,过分拘泥于文章的形式和用词,忽视了赵谦文章中所表达的深刻思想和独到见解。主考官一味按照刻板的标准和规则来评判,认为赵谦的某些用词和句式不符合传统的规范,从而判定他的文章不合格。
赵谦得知真相后,悲愤交加。他深知自己并非文章不佳,而是主考官“执文害意”,只注重文字表面的形式,却伤害了文章真正的内涵和作者的本意。
此事在当地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一些有识之士纷纷站出来为赵谦鸣不平,指责主考官的迂腐和短视。他们认为,真正优秀的文章应该以思想内容和情感表达为重,而不应被形式所束缚。
后来,一位德高望重的学者听闻了此事。他对此深为感慨,决定向朝廷上书,陈述其中的弊端。在奏折中,他引经据典,列举了历史上诸多因为过分注重形式而埋没人才的事例,强调“执文害意”的危害。
朝廷终于重视起来,重新审查了此次科举考试的结果,并对主考官进行了惩处。赵谦也得以获得公正的评价,最终踏上了仕途。
这个故事警示着后人,在对待文学和各种事务时,切不可“执文害意”,要注重实质和内涵,以免错失真正的精华和人才。
执文害意-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