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牛耳
成語拼音
- zhí niú ěr
執牛耳成語解釋
- 古代諸侯訂立盟約,要割牛耳歃血,由主盟國的代表拿着盛牛耳朵的盤子。故稱主盟國爲執牛耳◇泛指在某一方面居最有權威的地位。
典故出處
- 《左傳·哀公十七年》諸侯盟,誰執牛耳?”
成語典故
- 無
成語造句
- 在當今的科技領域,這家公司憑藉其領先的技術和創新能力,已然執牛耳。
成語故事
- 在春秋時期,諸侯國衆多,彼此之間紛爭不斷。
當時,各國爲了在外交和軍事上取得優勢,常常會舉行會盟。會盟可不是簡單的聚會,而是關乎各國利益和地位的重大事件。
有一次,晉、魯、衛等國決定舉行一次大規模的會盟。會盟的目的是爲了確定各國之間的勢力範圍,以及商討如何應對共同的敵人。在會盟之前,各國都在精心準備,都希望能在會盟中佔據有利地位。
會盟的那一天,各國的國君和大臣們紛紛到場。場面十分壯觀,旌旗飄揚,兵甲閃亮。會盟開始後,各國代表紛紛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訴求。晉國力強盛,兵強馬壯,在這次會盟中自然有着很大的話語權。
然而,魯國的一位大臣卻站了出來,他言辭犀利,條理清晰地闡述了魯國的利益和立場。他的表現讓在場的人都爲之驚歎,就連晉國的代表也對他刮目相看。
當到了確定盟主,也就是主導這次會盟的國家時,大家爭論不休。晉國本以爲憑藉自己的實力,這盟主之位非己莫屬。可就在這時,魯國的那位大臣再次挺身而出。他指出,會盟的目的是爲了公平公正地解決各國的問題,而不是憑藉武力和權勢來壓制他國。他的一番話,讓在場的許多國家紛紛點頭表示贊同。
最終,經過一番激烈的討論,大家決定由魯國來擔任此次會盟的盟主。魯國因此在這次會盟中“執牛耳”。
“執牛耳”這個詞,就是從古代的會盟儀式中演變而來。在會盟中,要殺牛取血,然後將牛耳盛在盤裏,由主盟者拿着,所以主盟者就被稱爲“執牛耳”。
後世便用“執牛耳”來比喻在某一方面居於領導地位。在歷史的長河中,無數的國家、組織和個人都曾爲了“執牛耳”而努力拼搏,但真正能夠做到的,往往是那些憑藉智慧、勇氣和公正贏得衆人信服的。
執牛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