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在旦夕

成语拼音

wáng zài dàn xī

亡在旦夕成语解释

旦:早晨;夕:晚上。灭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典故出处

《元史·外夷传一·高丽》:“大军已驻乎心腹,鼎鱼幕燕,亡在旦夕。”

成语典故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义军包围了北京城,崇祯皇帝坚守京城。李自成派军师宋献策混入北京城摆摊测字,崇祯十分迷信,就到宋献策的测字摊算命,宋献策故意说他亡在旦夕。崇祯见大势已去,第二天就到景山上吊自杀。

成语造句

敌人已经兵临城下,我们的处境亡在旦夕,必须立刻想出应对之策。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曾经有一个动荡的时期。 有一个国家,其君主昏庸无道,沉迷享乐,对朝政不管不顾,致使奸臣当道,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周边的敌国见此情形,纷纷虎视眈眈,准备伺机而动。 一位忠诚且有远见的大臣心急如焚,多次冒死进谏君主,希望他能幡然醒悟,励精图治,拯救国家于危难之中。然而,君主却把他的忠言当作耳旁风,依旧我行我素。 敌国终于按捺不住,发动了大规模的侵略战争。由于国家长期疏于战备,军队毫无战斗力,连连败退,失地无数。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苦不堪言。 此时,那位大臣再次挺身而出,他组织起一些爱国之士,试图抵抗敌国的入侵。但无奈敌众我寡,局势越来越危急。大臣深知,国家已经到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随时都可能覆灭,真可谓是亡在旦夕。 在这紧要关头,大臣决定最后一搏,他冒险潜入敌营,试图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气说服敌国首领退兵。然而,敌国首领根本不为所动,反而嘲笑他的不自量力。大臣没有放弃,他慷慨激昂地阐述着战争对双方的伤害,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最终,敌国首领被他的真诚和勇敢所打动,答应暂时退兵,但提出了苛刻的条件。 大臣带着敌国的条件回到国内,再次劝谏君主答应这些条件,以换取国家的暂时安宁。君主这才如梦初醒,懊悔不已,但为了国家的存亡,也只能无奈地答应了敌国的要求。 经过这一场危机,国家虽然暂时得以保存,但也元气大伤。君主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重用那位大臣,努力改革朝政,试图恢复国家的实力。然而,曾经的创伤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抚平,国家依旧面临着诸多挑战和困难。 这个故事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国家的兴衰荣辱与统治者的决策和作为息息相关。当国家面临危机时,如果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就可能真的亡在旦夕。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忠诚和勇敢的力量,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只要有人能够挺身而出,就有可能为国家赢得一线生机。历史的教训值得我们永远铭记,我们应当以史为鉴,珍惜和平,努力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亡在旦夕-成语图片

亡在旦夕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