亡在旦夕

成語拼音

wáng zài dàn xī

亡在旦夕成語解釋

旦:早晨;夕:晚上。滅亡只是早晚的事情

典故出處

《元史·外夷傳一·高麗》:“大軍已駐乎心腹,鼎魚幕燕,亡在旦夕。”

成語典故

明朝末年,李自成起義軍包圍了北京城,崇禎皇帝堅守京城。李自成派軍師宋獻策混入北京城擺攤測字,崇禎十分迷信,就到宋獻策的測字攤算命,宋獻策故意說他亡在旦夕。崇禎見大勢已去,第二天就到景山上吊自殺。

成語造句

敵人已經兵臨城下,我們的處境亡在旦夕,必須立刻想出應對之策。

成語故事

在歷史的長河中,曾經有一個動盪的時期。 有一個國家,其君主昏庸無道,沉迷享樂,對朝政不管不顧,致使奸臣當道,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周邊的敵國見此情形,紛紛虎視眈眈,準備伺機而動。 一位忠誠且有遠見的大臣心急如焚,多次冒死進諫君主,希望他能幡然醒悟,勵精圖治,拯救國家於危難之中。然而,君主卻把他的忠言當作耳旁風,依舊我行我素。 敵國終於按捺不住,發動了大規模的侵略戰爭。由於國家長期疏於戰備,軍隊毫無戰鬥力,連連敗退,失地無數。百姓們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苦不堪言。 此時,那位大臣再次挺身而出,他組織起一些愛國之士,試圖抵抗敵國的入侵。但無奈敵衆我寡,局勢越來越危急。大臣深知,國家已經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隨時都可能覆滅,真可謂是亡在旦夕。 在這緊要關頭,大臣決定最後一搏,他冒險潛入敵營,試圖用自己的智慧和勇氣說服敵國首領退兵。然而,敵國首領根本不爲所動,反而嘲笑他的不自量力。大臣沒有放棄,他慷慨激昂地闡述着戰爭對雙方的傷害,以及和平的重要性。最終,敵國首領被他的真誠和勇敢所打動,答應暫時退兵,但提出了苛刻的條件。 大臣帶着敵國的條件回到國內,再次勸諫君主答應這些條件,以換取國家的暫時安寧。君主這才如夢初醒,懊悔不已,但爲了國家的存亡,也只能無奈地答應了敵國的要求。 經過這一場危機,國家雖然暫時得以保存,但也元氣大傷。君主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重用那位大臣,努力改革朝政,試圖恢復國家的實力。然而,曾經的創傷卻難以在短時間內撫平,國家依舊面臨着諸多挑戰和困難。 這個故事讓我們深刻地認識到,一個國家的興衰榮辱與統治者的決策和作爲息息相關。當國家面臨危機時,如果不能及時採取有效的措施,就可能真的亡在旦夕。同時,也讓我們看到了忠誠和勇敢的力量,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只要有人能夠挺身而出,就有可能爲國家贏得一線生機。歷史的教訓值得我們永遠銘記,我們應當以史爲鑑,珍惜和平,努力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

亡在旦夕-成語圖片

亡在旦夕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