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郐而下
成语拼音
- zì kuài ér xià
自郐而下成语解释
-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同自郐以下”。
典故出处
- 郭沫若《雄鸡集·关于大规模搜集民歌问题》太史公的观点是反统治者的,所以《史记》所提供的史料,比《汉书》可贵,后来的史官更是自郐而下了。”
成语典故
- 无
成语造句
- 这篇文章的水准实在一般,相比之前那些优秀的作品,简直是自郐而下。
成语故事
- 春秋时期,各国之间相互争战,政治局势复杂多变。在这个动荡的时代,有一个名叫郐国的小国。
郐国,地狭人稀,国力微弱。其国君安于现状,不思进取,国内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周边的强国见郐国如此羸弱,都对其虎视眈眈。
终于,有一天,强大的邻国再也按捺不住扩张的野心,出兵攻打郐国。郐国的军队毫无抵抗之力,节节败退。郐国国君这才惊慌失措,却为时已晚。
很快,郐国就被邻国所灭。这个消息迅速传遍了周边各国。其他小国的国君和大臣们在震惊之余,也开始反思自己国家的命运。
在另一个小国中,一位有远见的大臣向国君进谏道:“陛下,您看那郐国,因国君昏庸,官员腐败,致使国家灭亡。如今我们若不励精图治,恐怕也会步郐国的后尘啊!”国君听后,陷入了沉思。
然而,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从郐国的灭亡中汲取教训。有些官员依旧贪图享乐,中饱私囊,对国家的安危漠不关心。
在一次朝会上,国君提及此事,严厉地斥责了那些不作为的官员:“郐国已灭,我们当以此为鉴。若还有人不知悔改,依旧如郐国的君臣那般,那我们的国家必将自郐而下,走向灭亡!”
从那以后,这个小国的君臣们开始努力整顿朝政,发展经济,加强军事,以防被他国吞并。
“自郐而下”这个成语,便是由此而来,用于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评论。它警示着后人,要以史为鉴,不断进取,否则就会像郐国一样,走向衰败和灭亡。
自郐而下-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