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鄶而下

成語拼音

zì kuài ér xià

自鄶而下成語解釋

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同自鄶以下”。

典故出處

郭沫若《雄雞集·關於大規模蒐集民歌問題》太史公的觀點是反統治者的,所以《史記》所提供的史料,比《漢書》可貴,後來的史官更是自鄶而下了。”

成語典故

成語造句

這篇文章的水準實在一般,相比之前那些優秀的作品,簡直是自鄶而下。

成語故事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相互爭戰,政治局勢複雜多變。在這個動盪的時代,有一個名叫鄶國的小國。 鄶國,地狹人稀,國力微弱。其國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國內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周邊的強國見鄶國如此羸弱,都對其虎視眈眈。 終於,有一天,強大的鄰國再也按捺不住擴張的野心,出兵攻打鄶國。鄶國的軍隊毫無抵抗之力,節節敗退。鄶國國君這才驚慌失措,卻爲時已晚。 很快,鄶國就被鄰國所滅。這個消息迅速傳遍了周邊各國。其他小國的國君和大臣們在震驚之餘,也開始反思自己國家的命運。 在另一個小國中,一位有遠見的大臣向國君進諫道:“陛下,您看那鄶國,因國君昏庸,官員腐敗,致使國家滅亡。如今我們若不勵精圖治,恐怕也會步鄶國的後塵啊!”國君聽後,陷入了沉思。 然而,並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從鄶國的滅亡中汲取教訓。有些官員依舊貪圖享樂,中飽私囊,對國家的安危漠不關心。 在一次朝會上,國君提及此事,嚴厲地斥責了那些不作爲的官員:“鄶國已滅,我們當以此爲鑑。若還有人不知悔改,依舊如鄶國的君臣那般,那我們的國家必將自鄶而下,走向滅亡!” 從那以後,這個小國的君臣們開始努力整頓朝政,發展經濟,加強軍事,以防被他國吞併。 “自鄶而下”這個成語,便是由此而來,用於表示自此以下的不值得評論。它警示着後人,要以史爲鑑,不斷進取,否則就會像鄶國一樣,走向衰敗和滅亡。

自鄶而下-成語圖片

自鄶而下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