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极必反

成语拼音

wù jí bì fǎn

物极必反成语解释

极:顶点;反:向反面转化。事物发展到极点,会向相反方向转化。

典故出处

《吕氏春秋·博志》:“全则必缺,极则必反。”《鹖冠子·环流》:“物极则反,命曰环流。”

成语典故

唐太宗的才人武则天后来成为唐高宗的皇后,高宗死后,中宗年幼,她自己临朝听政。中宗逐渐长大可以处理国家大事,武后不肯放权。大臣苏安桓上一篇奏疏让她归政于中宗,提醒她注意物极必反、器满则盈。武则天没有采纳。

成语造句

事情的发展往往难以预料,有时太过顺利,后续可能就会遇到阻碍,正所谓物极必反。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安居乐业。国王英明睿智,善于治理国家,国家的经济、文化都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开始变得骄傲自满起来。他认为自己的国家已经无比强大,无需再继续努力。他开始沉迷于享乐,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举办奢华的宴会,对百姓的疾苦也渐渐不再关心。 大臣们看到国王的变化,纷纷劝谏,但国王却不以为然,认为这是他应得的享受。与此同时,国家的官场也逐渐腐败,官员们贪污受贿,欺压百姓,社会矛盾日益尖锐。 由于国王的奢靡和官员的腐败,国家的财政开始出现危机。为了维持奢华的生活,国王开始不断增加赋税,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许多人失去了家园和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 终于,一场严重的旱灾降临到这个国家。庄稼颗粒无收,百姓们面临着饥饿和死亡的威胁。社会秩序开始混乱,盗贼四起,国家陷入了动荡之中。 这时,国王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决定采取措施挽救国家。他罢免了那些腐败的官员,减轻百姓的赋税,并且积极组织救灾工作。 但是,国家的衰败已经到了一定的程度,不是短时间内能够恢复的。百姓们对国王的信任也已经大打折扣,社会的动荡依然持续着。 这个曾经辉煌无比的国家,最终因为国王的骄傲自满和过度享乐,走上了衰败的道路。这正应了那句“物极必反”的道理。历史上,许多强大的王朝和帝国也都因为类似的原因而走向衰落。比如秦朝,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严刑峻法,劳民伤财修建阿房宫等大型工程,导致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使得强大的秦朝迅速灭亡。 所以说,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在面对成功和繁荣时,都不能骄傲自满,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谦虚的态度,不断努力和进取,否则就会像这个国家一样,走向衰败的结局。只有时刻保持警惕,居安思危,才能避免“物极必反”的悲剧发生。

物极必反-成语图片

物极必反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