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不平则鸣

成语拼音

wù bù píng zé míng

物不平则鸣成语解释

平:公平;鸣:发出声音。指人或事物遇到不公正的待遇,就要发出不满的呼声

典故出处

唐·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

成语典故

唐朝时期,文学家韩愈的学生孟东野熟读经史,很有才能,直到50岁才做溧阳县蔚,因而常抱怨自己怀才不遇。韩愈十分同情,并在孟赴任时写《送孟东野序》赠别:“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草木之无声,风挠之鸣;水之无声,风荡之鸣。”。

成语造句

人生在世,遇到不公之事自然会物不平则鸣,这是一种本能的反应。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度,社会表面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 在这个国度里,有一位才华横溢却家境贫寒的书生,名叫李明。他饱读诗书,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够凭借自己的才学为国家和百姓做出贡献。然而,由于他出身卑微,没有背景和财富,在仕途上屡屡碰壁。 李明看到许多不学无术之人,只因有着高贵的出身或者丰厚的财富,便能轻而易举地获得高位和荣耀,而像他这样真正有才华的人却被埋没。他心中愤愤不平,觉得这个社会的选拔机制存在严重的不公。 一天,李明在街头看到一群恶霸正在欺负一位老人。他义愤填膺,挺身而出,制止了恶霸的恶行。然而,恶霸们却反过来诬陷李明,将他扭送到官府。官府的官员因为恶霸们的贿赂,竟然不分青红皂白地对李明进行惩罚。 李明感到无比的委屈和愤怒,他觉得自己的遭遇正是这个社会不公的缩影。他心中的不平之气愈发强烈,终于决定不再沉默。 他开始在街头巷尾发表自己的言论,抨击社会的不公现象。他的言辞犀利,观点深刻,引起了许多百姓的共鸣。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聚集在他的周围,倾听他的声音。 他的举动引起了上层社会的注意,那些既得利益者们对他十分不满,试图打压他。但李明毫不畏惧,依然坚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终于,李明的行为引起了一位贤明官员的注意。这位官员经过调查,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为李明洗刷了冤屈。同时,他也被李明的才华和勇气所打动,将他推荐给了朝廷。 经过一番波折,李明终于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为国家和百姓做出了许多贡献。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当遇到不公正的事情时,我们不能沉默,要像李明一样,勇敢地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不满。正如“物不平则鸣”,只有当人们敢于为正义发声,社会才会不断进步,公平和正义才会得以维护。历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古代的一些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兴衰和百姓的福祉,不惜冒死进谏,他们的行为正是对“物不平则鸣”的最好诠释。在当今社会,我们也应该保持这种精神,当看到不公平时,勇敢地站出来,为了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而努力。

物不平则鸣-成语图片

物不平则鸣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