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靡不振

成语拼音

wěi mǐ bù zhèn

萎靡不振成语解释

萎靡:颓丧。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典故出处

唐·韩愈《送高闲上人序》:“颓堕委靡,溃败不可收失。”

成语典故

公元1125年,金军大举南下进攻北宋,燕京守将郭药师投敌,黄河守将梁方平脱逃,直逼北宋都城东京,宋徽宗将帝位传给儿子宋钦宗赵桓,自己逃到镇江。大臣杨时上书说:“大敌当前必须振奋精神抗击金人入侵,如果萎靡不振就只有灭亡。”。

成语造句

他最近经历了一些挫折,整个人变得萎靡不振,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

成语故事

在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名为安国。安国曾经繁荣昌盛,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不好的变化悄然发生。 安国的国王在安逸的生活中逐渐丧失了进取之心,他开始沉迷于享乐,不再关心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朝堂之上,一些大臣们也变得懒惰和自私,他们不再为国家的利益殚精竭虑,而是热衷于争权夺利,相互倾轧。 这种风气渐渐蔓延到了民间,百姓们也受到影响,变得消极怠工,对生活失去了热情和希望。整个国家仿佛被一层阴霾所笼罩,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有一位年轻的大臣名叫李明,他看到国家的这种状况,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国王进谏,希望国王能够振作起来,带领国家走出困境。然而,国王却对他的话充耳不闻,依然我行我素。 李明深知这样下去,国家必将走向衰败。于是,他决定亲自行动起来,试图改变这种萎靡不振的局面。他首先从自己做起,每天勤奋工作,努力为百姓谋福祉。他还四处奔走,鼓励百姓们要积极乐观,重拾信心。 在他的努力下,一些百姓开始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也逐渐振作起来。他们开始努力工作,为自己的生活而奋斗。但这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依然沉浸在消极的情绪中无法自拔。 与此同时,邻国看到安国的这种萎靡状态,开始蠢蠢欲动,他们想要趁机侵略安国,掠夺安国的资源和财富。 面对邻国的威胁,李明再次向国王进言,希望国王能够重视起来,积极备战。但国王却依然沉迷于享乐,对邻国的威胁不以为意。 终于,邻国发动了战争。由于安国长期以来的萎靡不振,军队战斗力低下,百姓们也没有斗志,在战争中节节败退。 安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百姓们流离失所,国家面临着覆灭的危险。这时,国王才如梦初醒,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后悔自己当初没有听取李明的建议。 在这危急关头,李明挺身而出,他带领着为数不多的正义之士,与百姓们一起并肩作战。他们用自己的勇气和决心,抵御着邻国的进攻。 经过一番艰苦的战斗,安国终于击退了邻国的侵略。这场战争让安国的人民深刻地认识到了萎靡不振的危害,也让他们重新找回了曾经失去的信心和勇气。 从那以后,国王痛改前非,开始励精图治。他重用李明等有识之士,共同努力让安国逐渐恢复了往日的繁荣。而“萎靡不振”这个成语,也成为了安国人民永远铭记的教训,提醒着他们要时刻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以免重蹈覆辙。

萎靡不振-成语图片

萎靡不振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