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靡不振
成語拼音
- wěi mǐ bù zhèn
萎靡不振成語解釋
- 萎靡:頹喪。形容精神不振,意志消沉。
典故出處
- 唐·韓愈《送高閒上人序》:“頹墮委靡,潰敗不可收失。”
成語典故
- 公元1125年,金軍大舉南下進攻北宋,燕京守將郭藥師投敵,黃河守將梁方平脫逃,直逼北宋都城東京,宋徽宗將帝位傳給兒子宋欽宗趙桓,自己逃到鎮江。大臣楊時上書說:“大敵當前必須振奮精神抗擊金人入侵,如果萎靡不振就只有滅亡。”。
成語造句
- 他最近經歷了一些挫折,整個人變得萎靡不振,對什麼事情都提不起興趣。
成語故事
- 在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名爲安國。安國曾經繁榮昌盛,但隨着時間的推移,一些不好的變化悄然發生。
安國的國王在安逸的生活中逐漸喪失了進取之心,他開始沉迷於享樂,不再關心國家的治理和發展。朝堂之上,一些大臣們也變得懶惰和自私,他們不再爲國家的利益殫精竭慮,而是熱衷於爭權奪利,相互傾軋。
這種風氣漸漸蔓延到了民間,百姓們也受到影響,變得消極怠工,對生活失去了熱情和希望。整個國家彷彿被一層陰霾所籠罩,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有一位年輕的大臣名叫李明,他看到國家的這種狀況,心急如焚。他多次向國王進諫,希望國王能夠振作起來,帶領國家走出困境。然而,國王卻對他的話充耳不聞,依然我行我素。
李明深知這樣下去,國家必將走向衰敗。於是,他決定親自行動起來,試圖改變這種萎靡不振的局面。他首先從自己做起,每天勤奮工作,努力爲百姓謀福祉。他還四處奔走,鼓勵百姓們要積極樂觀,重拾信心。
在他的努力下,一些百姓開始被他的精神所感染,也逐漸振作起來。他們開始努力工作,爲自己的生活而奮鬥。但這只是一小部分人,大部分人依然沉浸在消極的情緒中無法自拔。
與此同時,鄰國看到安國的這種萎靡狀態,開始蠢蠢欲動,他們想要趁機侵略安國,掠奪安國的資源和財富。
面對鄰國的威脅,李明再次向國王進言,希望國王能夠重視起來,積極備戰。但國王卻依然沉迷於享樂,對鄰國的威脅不以爲意。
終於,鄰國發動了戰爭。由於安國長期以來的萎靡不振,軍隊戰鬥力低下,百姓們也沒有鬥志,在戰爭中節節敗退。
安國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機之中,百姓們流離失所,國家面臨着覆滅的危險。這時,國王才如夢初醒,意識到自己的錯誤。他開始反思自己的行爲,後悔自己當初沒有聽取李明的建議。
在這危急關頭,李明挺身而出,他帶領着爲數不多的正義之士,與百姓們一起並肩作戰。他們用自己的勇氣和決心,抵禦着鄰國的進攻。
經過一番艱苦的戰鬥,安國終於擊退了鄰國的侵略。這場戰爭讓安國的人民深刻地認識到了萎靡不振的危害,也讓他們重新找回了曾經失去的信心和勇氣。
從那以後,國王痛改前非,開始勵精圖治。他重用李明等有識之士,共同努力讓安國逐漸恢復了往日的繁榮。而“萎靡不振”這個成語,也成爲了安國人民永遠銘記的教訓,提醒着他們要時刻保持積極進取的精神,以免重蹈覆轍。
萎靡不振-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