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了了

成语拼音

xiǎo shí liǎo liǎo

小时了了成语解释

指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

典故出处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言语》:“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成语典故

汉朝末年(东汉),北海地方出了一个很博学的人,名叫孔融,宇文举,是孔子的二十世孙。他从小就很聪明,尤其长于辞令,小小年纪,已是在社会上享有盛名。他十岁时,跟他父亲到洛阳(今河南洛阳县。洛阳是历代帝王的陪都,因位于长安之东,称为东都),当时在洛阳的河南太守,是很负盛名的李元礼,由于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来的人除了他的亲戚,其余都是当时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访,守门的人照例是不通报的。  年仅十岁的孔融,却大胆地去访问这位太守。他到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太守的亲戚,给我通报一下。”  守门人通报后,李太守接见了他。李元礼问他说:“请问你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回答道:“从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阳(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有师资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请教过关于礼节的问题),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当时有很多贺客在座,李氏和他的宾客对孔融的这一番话都很惊奇。  其中有一个中大夫陈韪,恰恰后到,在座的宾客将孔融的话告诉他后,他随口说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聪明的孔融立即反驳地道:“我想陈大夫小的时候,一定是很聪明的。”陈韪给孔融一句话难住了,半天说不出话来(见“世说新语”)。  后来的人便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成语造句

他小时候聪明伶俐,可谓小时了了,然而长大后却变得碌碌无为,令人惋惜。

成语故事

在东汉末年,有一个聪慧过人的孩子名叫孔融。孔融自幼便展现出了非凡的才智和悟性。 当时,孔融年仅十岁,随父亲到京城洛阳。那时京城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叫李膺,他是当时的名士和高官,以其学识和地位备受尊崇。李膺的府第门禁森严,一般人很难进入。但孔融却对父亲说他想去拜见李膺。父亲觉得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孔融却胸有成竹。 他径直来到李膺的府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膺的亲戚,烦请通报。”李膺见到这个小孩,感到十分诧异,便问他:“我和你有什么亲戚关系呢?”孔融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请教过学问,所以我们算起来也是世交了。”李膺和在场的宾客们听了,都对孔融的机智和聪慧赞叹不已。 正在这时,又来了一位客人,他看到孔融如此年幼却如此聪慧,便不以为然地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说小时候聪明,长大了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听了,立刻回应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这句话让那位客人顿时哑口无言,而周围的人则对孔融的急智更加佩服。 后来,孔融果然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品德,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为了东汉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 从孔融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小时了了”这个成语所蕴含的道理。一个人在小时候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并不一定能代表其未来的成就,但这也不能否定小时候的优秀表现。同时,我们也应该明白,不能仅凭一时的表现就对他人的未来下定论,因为人的发展是充满变数的。就像历史上有许多人小时候并不出众,但通过后天的努力和机遇,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也有一些人小时候被视为天才,长大后却碌碌无为。我们应该以一种开放和长远的眼光看待他人,给予每个人充分的发展空间和机会。 孔融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颂,他的智慧和勇气成为了后人学习的榜样。而“小时了了”这个成语也提醒着我们,在评价他人时要保持客观和理性,不要轻易地对他人的未来做出片面的判断。

小时了了-成语图片

小时了了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