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杖则受,大杖则走
成语拼音
- xiǎo zhàng zé shòu,dà zhàng zé zǒu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成语解释
- 杖:用棍子打。轻打就忍受,重打就逃跑。儒家认为这是孝子受父母责罚时应抱的态度
典故出处
- 汉·韩婴《韩诗外传》第八卷:“小菙则待笞,大杖则逃。”
成语典故
- 春秋时期,曾参因为种瓜误点被父亲毒打一顿,挨打后不省人事,醒来后还装作很高兴的样子。孔子听说后,非常气愤,甚至不认他这个弟子。孔子说当年舜对待父亲的责罚从来都是小受大走,也不失去对父亲的孝心,曾参则陷父亲于不义的深渊。
成语造句
- 当面对父母的责罚时,我们要明白小杖则受,大杖则走的道理,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应对,不可一味愚孝。
成语故事
- 曾参是孔子的弟子,以孝行著称。
有一天,曾参在瓜地里劳作,不小心弄断了瓜苗。他的父亲曾点非常生气,拿起一根大木棍就朝曾参打去。曾参却不躲避,硬生生地挨了这一棍,结果被打得昏了过去。过了好一会儿,曾参才苏醒过来。孔子得知这件事后,对曾参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你以为你这样是孝顺吗?如果你的父亲失手把你打死了,那他岂不是会背上不义的罪名?你这样做不是让你的父亲陷入困境吗?”曾参恍然大悟,明白了自己行为的不妥之处。
在古代,子女对父母的孝顺是非常重要的品德。然而,真正的孝顺并非盲目地顺从,而是要在尊重和关爱父母的基础上,做出明智的选择。就像曾参,一开始他只知道一味地承受父亲的责罚,却没有考虑到后果。孔子的教导让他明白了,在面对父母的责罚时,要根据情况灵活应对。如果是小的责罚,接受是可以表达对父母的尊重;但如果是过于严厉甚至可能危及生命的责罚,选择避开则是为了避免让父母陷入更大的困境。
《礼记》中也记载了关于孝道的诸多准则和行为规范,强调了子女在与父母相处时应有的态度和行为。孝顺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关怀和理解。正如曾参的故事所展示的,我们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领悟孝顺的真正含义。
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孝子贤孙的故事都流传了下来。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孝道的伟大和深刻内涵。这些故事不仅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榜样,也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家庭、关爱父母。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借鉴“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所蕴含的智慧。当与父母产生分歧或矛盾时,我们不能一味地固执己见或与父母对抗,而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在尊重父母意见的同时,也要用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总之,曾参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孝顺是一种高尚的品德,但孝顺的方式需要我们根据具体情况去思考和选择。我们要在传承和弘扬孝道的同时,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家庭关系更加和谐、美满。
小杖则受,大杖则走-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