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了了

成語拼音

xiǎo shí liǎo liǎo

小時了了成語解釋

指人不能因爲少年時聰明而斷定他日後定有作爲。

典故出處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成語典故

漢朝末年(東漢),北海地方出了一個很博學的人,名叫孔融,宇文舉,是孔子的二十世孫。他從小就很聰明,尤其長於辭令,小小年紀,已是在社會上享有盛名。他十歲時,跟他父親到洛陽(今河南洛陽縣。洛陽是歷代帝王的陪都,因位於長安之東,稱爲東都),當時在洛陽的河南太守,是很負盛名的李元禮,由於李氏的才名很重,因此在太守府中往來的人除了他的親戚,其餘都是當時有才名的人。如果不是名人去訪,守門的人照例是不通報的。  年僅十歲的孔融,卻大膽地去訪問這位太守。他到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太守的親戚,給我通報一下。”  守門人通報後,李太守接見了他。李元禮問他說:“請問你和我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回答道:“從前我的祖先仲尼(即孔子)和你家的祖先伯陽(指老子,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陽)有師資之尊(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關於禮節的問題),因此,我和你也是世交呀!”當時有很多賀客在座,李氏和他的賓客對孔融的這一番話都很驚奇。  其中有一箇中大夫陳韙,恰恰後到,在座的賓客將孔融的話告訴他後,他隨口說道:“小時了了,大未必佳。”聰明的孔融立即反駁地道:“我想陳大夫小的時候,一定是很聰明的。”陳韙給孔融一句話難住了,半天說不出話來(見“世說新語”)。  後來的人便引用這段故事中的兩句話,將“小時了了”引成成語,來說明小孩子從小便生性聰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爲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語,故這句成語的意思便變成了:小時雖然很聰明,一到長大了卻未必能夠成材的。  故表面上雖是讚揚的話,骨子裏卻是譏誚人、輕蔑人的。所以我們應用時便不能將它來稱讚別人,否則將被人誤解你有心譏剌、輕視人了。  一個小孩子,先天的聰明自然是好的,但若無後天的培養和努力,也會變成一塊無用的材料;很多人自恃生性聰明,不肯好好學習,聰明反被聰明誤,長大後反會變成最無用之人。

成語造句

他小時候聰明伶俐,可謂小時了了,然而長大後卻變得碌碌無爲,令人惋惜。

成語故事

在東漢末年,有一個聰慧過人的孩子名叫孔融。孔融自幼便展現出了非凡的才智和悟性。 當時,孔融年僅十歲,隨父親到京城洛陽。那時京城有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叫李膺,他是當時的名士和高官,以其學識和地位備受尊崇。李膺的府第門禁森嚴,一般人很難進入。但孔融卻對父親說他想去拜見李膺。父親覺得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但孔融卻胸有成竹。 他徑直來到李膺的府門前,對守門人說:“我是李膺的親戚,煩請通報。”李膺見到這個小孩,感到十分詫異,便問他:“我和你有什麼親戚關係呢?”孔融不慌不忙地回答道:“我的祖先孔子曾向您的祖先老子請教過學問,所以我們算起來也是世交了。”李膺和在場的賓客們聽了,都對孔融的機智和聰慧讚歎不已。 正在這時,又來了一位客人,他看到孔融如此年幼卻如此聰慧,便不以爲然地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意思是說小時候聰明,長大了未必就有出息。孔融聽了,立刻迴應道:“想君小時,必當了了。”這句話讓那位客人頓時啞口無言,而周圍的人則對孔融的急智更加佩服。 後來,孔融果然憑藉着自己的才華和品德,在仕途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成爲了東漢末年的一位重要人物。 從孔融的故事中,我們可以看到“小時了了”這個成語所蘊含的道理。一個人在小時候表現出的聰明才智,並不一定能代表其未來的成就,但這也不能否定小時候的優秀表現。同時,我們也應該明白,不能僅憑一時的表現就對他人的未來下定論,因爲人的發展是充滿變數的。就像歷史上有許多人小時候並不出衆,但通過後天的努力和機遇,最終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而也有一些人小時候被視爲天才,長大後卻碌碌無爲。我們應該以一種開放和長遠的眼光看待他人,給予每個人充分的發展空間和機會。 孔融的故事至今仍被人們傳頌,他的智慧和勇氣成爲了後人學習的榜樣。而“小時了了”這個成語也提醒着我們,在評價他人時要保持客觀和理性,不要輕易地對他人的未來做出片面的判斷。

小時了了-成語圖片

小時了了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