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苟

成语拼音

yī zì bù gǒu

一字不苟成语解释

苟:马虎,随便。形容写文章不随便下笔,每一个字都要斟酌。

典故出处

宋·朱熹《朱子语类·论语·学而篇中》:“因说伊川讲解,一字不苟。”

成语典故

唐代两浙观察使高适过杭州清风岭题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开竹房。”后来过清风岭时想把“一”字改为“半”字,和尚告诉他义乌骆宾王已早帮他把“一”字改为“半”字。

成语造句

他对待文字工作极其认真,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斟酌,真正做到了一字不苟。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文学之林中,有一位名叫宋濂的大学问家。 宋濂自幼聪慧好学,对知识有着无尽的渴望。他一心沉浸在书籍的海洋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着智慧的养分。 有一次,宋濂接到了一个为皇家撰写重要典籍的任务。他深知这项任务的重要性和严肃性,于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每一个字、每一句话,他都反复斟酌,力求做到极致。 在撰写的过程中,宋濂对自己的要求极其严格。他不允许有丝毫的马虎和敷衍,哪怕是一个字的使用不当,他都会重新思考、修改。他查阅了大量的古籍经典,引经据典,只为了能让每一个表述都准确无误。 有一天,宋濂已经连续工作了许久,身体十分疲惫。但当他看到刚刚写下的一段文字时,总觉得其中有一个字似乎不太恰当。尽管周围的人都觉得已经很好了,不必再纠结,但宋濂却坚决不肯放过。他重新坐到桌前,仔细研究,经过长时间的思考和推敲,终于找到了一个更加准确、贴切的字来替换。 就这样,宋濂凭借着这种一字不苟的精神,完成了这部重要的典籍。当皇帝看到成品时,对其严谨和精湛的文笔赞不绝口。而宋濂的名字,也因为他这种对文字的执着和认真,在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宋濂的故事流传开来,成为了后世学者们学习的榜样。人们明白,只有像宋濂这样,对每一个细节都精益求精,一字不苟,才能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才能在学术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这种精神不仅仅局限于文学创作,在生活的各个方面,都需要我们保持这种认真、严谨的态度,如此,我们才能不断提升自己,成就更加卓越的人生。

一字不苟-成语图片

一字不苟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