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不苟
成語拼音
- yī zì bù gǒu
一字不苟成語解釋
- 苟:馬虎,隨便。形容寫文章不隨便下筆,每一個字都要斟酌。
典故出處
- 宋·朱熹《朱子語類·論語·學而篇中》:“因說伊川講解,一字不苟。”
成語典故
- 唐代兩浙觀察使高適過杭州清風嶺題詩:“絕嶺秋風已自涼,鶴翻鬆露溼衣裳。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開竹房。”後來過清風嶺時想把“一”字改爲“半”字,和尚告訴他義烏駱賓王已早幫他把“一”字改爲“半”字。
成語造句
- 他對待文字工作極其認真,每一個細節都反覆斟酌,真正做到了一字不苟。
成語故事
- 在古代的文學之林中,有一位名叫宋濂的大學問家。
宋濂自幼聰慧好學,對知識有着無盡的渴望。他一心沉浸在書籍的海洋中,孜孜不倦地汲取着智慧的養分。
有一次,宋濂接到了一個爲皇家撰寫重要典籍的任務。他深知這項任務的重要性和嚴肅性,於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工作之中。每一個字、每一句話,他都反覆斟酌,力求做到極致。
在撰寫的過程中,宋濂對自己的要求極其嚴格。他不允許有絲毫的馬虎和敷衍,哪怕是一個字的使用不當,他都會重新思考、修改。他查閱了大量的古籍經典,引經據典,只爲了能讓每一個表述都準確無誤。
有一天,宋濂已經連續工作了許久,身體十分疲憊。但當他看到剛剛寫下的一段文字時,總覺得其中有一個字似乎不太恰當。儘管周圍的人都覺得已經很好了,不必再糾結,但宋濂卻堅決不肯放過。他重新坐到桌前,仔細研究,經過長時間的思考和推敲,終於找到了一個更加準確、貼切的字來替換。
就這樣,宋濂憑藉着這種一字不苟的精神,完成了這部重要的典籍。當皇帝看到成品時,對其嚴謹和精湛的文筆讚不絕口。而宋濂的名字,也因爲他這種對文字的執着和認真,在文學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宋濂的故事流傳開來,成爲了後世學者們學習的榜樣。人們明白,只有像宋濂這樣,對每一個細節都精益求精,一字不苟,才能創造出真正有價值的作品,才能在學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穩。這種精神不僅僅侷限於文學創作,在生活的各個方面,都需要我們保持這種認真、嚴謹的態度,如此,我們才能不斷提升自己,成就更加卓越的人生。
一字不苟-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