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误再误

成语拼音

yī wù zài wù

一误再误成语解释

一次又一次的失误。形容屡被耽误或屡犯错误。

典故出处

《宋史·魏王廷美传》:“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

成语典故

北宋时期,宋太祖赵匡胤遵守母命传位给三弟赵光义,即宋太宗。魏王赵廷美则是下一个接位的人选。他显得有些急不可待,宋太宗问宰相赵普如何处理。赵普说如果传位不传子而传弟就是一误再误了。宋太宗接机把赵廷美流放。

成语造句

他总是在关键问题上犹豫不决,导致一误再误,最终错失了很多机会。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国家的国王,他性格优柔寡断,在决策上常常犹豫不决。 有一次,邻国对他们发动了一场小规模的战争。国王在是否出兵抵抗的问题上举棋不定,他先是召集大臣们商议,有些大臣主张出兵,认为不能示弱;而另一些大臣则建议求和,以避免更大的损失。国王在这两种意见之间摇摆不定,迟迟不能做出决定。结果,邻国在这段时间里不断扩张势力,他们的领土逐渐被侵占。 过了一段时间,国内发生了一场严重的旱灾,导致农作物大量减产,百姓生活受到严重影响。国王又面临着如何救灾的难题,他一会儿想要开仓放粮,一会儿又担心库存不足;一会儿想组织人力兴修水利,一会儿又觉得耗费太大。在他的一误再误之下,旱灾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百姓们怨声载道。 随着时间的推移,国王的这种犹豫不决和不断犯错的行为引起了国内一些有识之士的担忧。其中一位忠诚的大臣鼓起勇气向国王进谏,他引经据典地说道:“陛下,昔日孙武果断决策,才能带领吴军成就霸业;而赵括纸上谈兵、犹豫不决,最终导致长平之战的惨败。您不能再这样一误再误下去了,必须果断地采取行动,否则国家将陷入更大的危机之中。”国王听后,陷入了沉思。 然而,国王的性格使然,他还是很难彻底改变。在之后的一次外交事务中,面对一个重要的联盟机会,他又因为担心各种潜在的问题而犹豫不决,最终错过了这个绝佳的机会。国家的形势变得越来越严峻,周边的国家开始对这个国家虎视眈眈。 终于,国王意识到了自己的问题,他决心要改变自己。他开始努力克服自己的犹豫,在面对问题时强迫自己更快地做出决定。虽然一开始并不容易,也会出现一些错误的决策,但他逐渐地变得更加果断。 经过国王的努力和一系列艰难的改革,国家的局势慢慢得到了扭转。百姓们看到了国王的改变,也重新燃起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他们团结一致,共同努力,帮助国家逐渐走出困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犹豫不决和一误再误可能会带来严重的后果。在面对重要的决策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做出选择,即使可能会犯错,但也比一直犹豫不决要好得多。只有果断地行动,才能抓住机会,避免更大的损失,走向成功的道路。

一误再误-成语图片

一误再误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