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誤再誤
成語拼音
- yī wù zài wù
一誤再誤成語解釋
- 一次又一次的失誤。形容屢被耽誤或屢犯錯誤。
典故出處
- 《宋史·魏王廷美傳》:“太宗嘗以傳國之意訪之趙普。普曰:‘太祖已誤,陛下豈容再誤邪?’”
成語典故
- 北宋時期,宋太祖趙匡胤遵守母命傳位給三弟趙光義,即宋太宗。魏王趙廷美則是下一個接位的人選。他顯得有些急不可待,宋太宗問宰相趙普如何處理。趙普說如果傳位不傳子而傳弟就是一誤再誤了。宋太宗接機把趙廷美流放。
成語造句
- 他總是在關鍵問題上猶豫不決,導致一誤再誤,最終錯失了很多機會。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個國家的國王,他性格優柔寡斷,在決策上常常猶豫不決。
有一次,鄰國對他們發動了一場小規模的戰爭。國王在是否出兵抵抗的問題上舉棋不定,他先是召集大臣們商議,有些大臣主張出兵,認爲不能示弱;而另一些大臣則建議求和,以避免更大的損失。國王在這兩種意見之間搖擺不定,遲遲不能做出決定。結果,鄰國在這段時間裏不斷擴張勢力,他們的領土逐漸被侵佔。
過了一段時間,國內發生了一場嚴重的旱災,導致農作物大量減產,百姓生活受到嚴重影響。國王又面臨着如何救災的難題,他一會兒想要開倉放糧,一會兒又擔心庫存不足;一會兒想組織人力興修水利,一會兒又覺得耗費太大。在他的一誤再誤之下,旱災的影響越來越嚴重,百姓們怨聲載道。
隨着時間的推移,國王的這種猶豫不決和不斷犯錯的行爲引起了國內一些有識之士的擔憂。其中一位忠誠的大臣鼓起勇氣向國王進諫,他引經據典地說道:“陛下,昔日孫武果斷決策,才能帶領吳軍成就霸業;而趙括紙上談兵、猶豫不決,最終導致長平之戰的慘敗。您不能再這樣一誤再誤下去了,必須果斷地採取行動,否則國家將陷入更大的危機之中。”國王聽後,陷入了沉思。
然而,國王的性格使然,他還是很難徹底改變。在之後的一次外交事務中,面對一個重要的聯盟機會,他又因爲擔心各種潛在的問題而猶豫不決,最終錯過了這個絕佳的機會。國家的形勢變得越來越嚴峻,周邊的國家開始對這個國家虎視眈眈。
終於,國王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他決心要改變自己。他開始努力克服自己的猶豫,在面對問題時強迫自己更快地做出決定。雖然一開始並不容易,也會出現一些錯誤的決策,但他逐漸地變得更加果斷。
經過國王的努力和一系列艱難的改革,國家的局勢慢慢得到了扭轉。百姓們看到了國王的改變,也重新燃起了對國家未來的希望。他們團結一致,共同努力,幫助國家逐漸走出困境。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猶豫不決和一誤再誤可能會帶來嚴重的後果。在面對重要的決策時,我們應該勇敢地做出選擇,即使可能會犯錯,但也比一直猶豫不決要好得多。只有果斷地行動,才能抓住機會,避免更大的損失,走向成功的道路。
一誤再誤-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