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子而食

成语拼音

yì zǐ ér shí

易子而食成语解释

子:指儿女。原指春秋时宋国被围,城内粮尽,百姓交换子女以当食物。后形容灾民极其悲惨的生活。

典故出处

《公羊传·宣公十五年》:“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楚庄王因宋国杀了楚国过境使臣申舟而出兵攻打宋国,围困宋国首都半年之久,并准备长久围困下去,宋国人害怕了,宋王派元帅华元只身潜入楚国元帅子反的卧室,挟持子反说宋国人就是易子而食、析骸而炊也不投降。

成语造句

在那极端困苦的灾荒年代,有些地方竟然出现了易子而食的惨状,令人痛心疾首。 需要强调的是,“易子而食”是一种非常残酷和悲惨的现象,反映了极端艰难的历史情境。我们应当珍惜现在的和平与繁荣,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

成语故事

在古代的某个时期,天下大乱,战乱频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 有一个名叫陈国的小国,遭遇了严重的饥荒。长时间的战乱让田地荒芜,粮食颗粒无收。百姓们起初还能靠着家中仅存的一点余粮度日,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饥饿像恶魔一样笼罩着每一个人。 人们想尽办法寻找食物,野菜挖光了,树皮也吃光了,可饥饿依然如影随形。在绝望之中,一些家庭不得不面临着痛苦的抉择。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能活下去,有的父母与其他家庭商量,互相交换孩子来食用,这便是“易子而食”。 在陈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一对夫妻,他们看着自己年幼的孩子饿得面黄肌瘦,心中充满了痛苦和无奈。丈夫对妻子说:“我们不能眼睁睁看着孩子饿死,或许我们可以和隔壁的人家交换孩子。”妻子泪流满面,她知道这是多么残忍的决定,但为了孩子能有一丝活下去的希望,她最终还是同意了。 就这样,他们与邻居交换了孩子。当孩子被带走的那一刻,母亲的心仿佛被撕裂了一般。她放声大哭,却又无法改变这残酷的现实。 这种“易子而食”的现象在陈国的很多地方都发生着,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是战争和饥荒带给人们的无尽痛苦。 历史上,类似这样的悲剧并非个例。在许多动荡不安、民不聊生的时期,百姓都曾遭受过这样的苦难。《左传》中就曾记载过类似的悲惨场景,这些记载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战争和灾害对人类的巨大冲击。 “易子而食”这个成语,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组合,它更是对那段黑暗历史的深刻铭记,提醒着我们要珍惜和平,努力避免战争和灾难的再次发生,让百姓不再遭受这样的痛苦和折磨。同时,也让我们明白,一个国家的稳定和繁荣是多么的重要,只有在和平的环境下,人们才能过上幸福的生活,社会才能不断进步和发展。

易子而食-成语图片

易子而食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