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之利
成语拼音
- yú rén zhī lì
渔人之利成语解释
- 渔人:比喻第三者。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典故出处
- 《战国策·燕策二》记载:蚌张开壳晒太阳,鹬去啄它,嘴被蚌壳夹住,两方面都不相让。渔翁来了,把两个都捉住了。
成语典故
-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劝阻赵王,给他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晒太阳,鹬去啄它,蚌夹住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的故事。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吞并燕赵。赵王放弃了战争。
成语造句
- 两国相争,却让第三方坐收渔人之利,这实在是得不偿失。
成语故事
- 在春秋时期,楚国和吴国经常发生冲突和战争。
有一次,楚国和吴国又因为边界的一些争端而剑拔弩张。双方都积极备战,准备给对方以沉重的打击。楚国的一位大臣名叫申包胥,他深知战争的残酷和危害,极力劝阻楚王不要轻易发动战争,但楚王被一时的意气所左右,根本听不进去他的建议。
战争终于爆发了,楚吴两国的军队在战场上展开了激烈的厮杀。起初,楚国凭借着强大的兵力占据了一定的优势,但吴国的将军们也毫不示弱,他们运用巧妙的战术逐渐扭转了战局。
随着战争的持续进行,双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士兵伤亡惨重,百姓生活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在这个时候,其他一些诸侯国却在暗中观察着局势,企图从中获取好处。
其中有一个较小的诸侯国,他们的国君看到楚吴两国打得不可开交,认为这是一个坐收渔人之利的好机会。于是,他们表面上保持中立,暗地里却偷偷地支持吴国,向吴国提供一些物资和情报,希望吴国能够打败楚国,这样他们就能在战后分得一杯羹。
申包胥看到了这个诸侯国的阴谋,他再次向楚王进谏,指出其他诸侯国的叵测居心,希望楚王能够停止战争,以免让其他国家坐收渔利。但楚王此时已经陷入了战争的泥沼,无法自拔。
最终,楚国和吴国的战争陷入了僵持阶段,双方都疲惫不堪。而那个暗中支持吴国的诸侯国果然在战后获得了不少好处,他们的领土得到了扩张,财富也增加了。
这个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在复杂的政治和军事局势中,一些人或国家会利用他人的冲突和矛盾来谋取自己的利益,坐收渔人之利。同时也告诫人们,在面对冲突和争端时,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轻易被他人利用,以免成为别人获取利益的工具。正如《战国策·燕策二》中所说:“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警惕那些试图坐收渔利的人,保护好自己的利益和尊严。
渔人之利-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