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人得利

成语拼音

yú rén dé lì

渔人得利成语解释

趁着双方争执不下而从中得到好处。

典故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成语造句

鹬蚌相争,结果让渔人得利了。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两个国家,分别是越国和吴国。这两个国家经常发生战争,双方的百姓都深受其苦。 越国的国王勾践,一直想要寻找机会打败吴国,他卧薪尝胆,努力发展国家的实力。而吴国的国王夫差,却渐渐变得骄傲自大起来,他沉迷于享乐,对越国的警惕性也逐渐降低。 有一天,吴国决定出兵攻打齐国,他们几乎倾尽了全国的兵力。勾践得知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一个绝佳的机会。他立刻召集大臣们商议,准备趁吴国国内空虚的时候发动进攻。 大臣们有的表示赞同,但也有的表示担忧,担心这样做会引起其他国家的干涉。勾践思考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冒险一试。 于是,越国的军队悄悄地向吴国进发。当他们到达吴国边境的时候,几乎没有遇到什么抵抗。吴国的百姓们惊慌失措,因为他们大部分的青壮年都去打仗了,国内只剩下老弱妇孺。 越国的军队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吴国的大片土地。而此时的夫差,还在齐国战场上拼杀,对国内发生的事情一无所知。 当夫差得知越国进攻的消息后,他急忙带领军队往回赶。但是,经过长途跋涉和战斗的消耗,他们的军队已经疲惫不堪。 在越国和吴国的这场战争中,越国最终取得了胜利。而齐国,原本是吴国想要攻打的目标,却因为吴国和越国的争斗,而避免了一场灾难。这就像是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一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很多时候,当两个势力相互争斗的时候,往往会忽略第三方的存在。而第三方就有可能在他们争斗的过程中,坐收渔翁之利。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在处理事情的时候,要全面考虑,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在的风险和机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让自己成为那个鹬蚌,而让别人成为那个渔人。

渔人得利-成语图片

渔人得利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