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人之利

成語拼音

yú rén zhī lì

漁人之利成語解釋

漁人:比喻第三者。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典故出處

《戰國策·燕策二》記載:蚌張開殼曬太陽,鷸去啄它,嘴被蚌殼夾住,兩方面都不相讓。漁翁來了,把兩個都捉住了。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勸阻趙王,給他講述一隻河蚌在岸上曬太陽,鷸去啄它,蚌夾住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後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的故事。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吞併燕趙。趙王放棄了戰爭。

成語造句

兩國相爭,卻讓第三方坐收漁人之利,這實在是得不償失。

成語故事

在春秋時期,楚國和吳國經常發生衝突和戰爭。 有一次,楚國和吳國又因爲邊界的一些爭端而劍拔弩張。雙方都積極備戰,準備給對方以沉重的打擊。楚國的一位大臣名叫申包胥,他深知戰爭的殘酷和危害,極力勸阻楚王不要輕易發動戰爭,但楚王被一時的意氣所左右,根本聽不進去他的建議。 戰爭終於爆發了,楚吳兩國的軍隊在戰場上展開了激烈的廝殺。起初,楚國憑藉着強大的兵力佔據了一定的優勢,但吳國的將軍們也毫不示弱,他們運用巧妙的戰術逐漸扭轉了戰局。 隨着戰爭的持續進行,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士兵傷亡慘重,百姓生活也受到了極大的影響。而在這個時候,其他一些諸侯國卻在暗中觀察着局勢,企圖從中獲取好處。 其中有一個較小的諸侯國,他們的國君看到楚吳兩國打得不可開交,認爲這是一個坐收漁人之利的好機會。於是,他們表面上保持中立,暗地裏卻偷偷地支持吳國,向吳國提供一些物資和情報,希望吳國能夠打敗楚國,這樣他們就能在戰後分得一杯羹。 申包胥看到了這個諸侯國的陰謀,他再次向楚王進諫,指出其他諸侯國的叵測居心,希望楚王能夠停止戰爭,以免讓其他國家坐收漁利。但楚王此時已經陷入了戰爭的泥沼,無法自拔。 最終,楚國和吳國的戰爭陷入了僵持階段,雙方都疲憊不堪。而那個暗中支持吳國的諸侯國果然在戰後獲得了不少好處,他們的領土得到了擴張,財富也增加了。 這個故事深刻地揭示了在複雜的政治和軍事局勢中,一些人或國家會利用他人的衝突和矛盾來謀取自己的利益,坐收漁人之利。同時也告誡人們,在面對衝突和爭端時,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輕易被他人利用,以免成爲別人獲取利益的工具。正如《戰國策·燕策二》中所說:“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要警惕那些試圖坐收漁利的人,保護好自己的利益和尊嚴。

漁人之利-成語圖片

漁人之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