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人得利
成語拼音
- yú rén dé lì
漁人得利成語解釋
- 趁着雙方爭執不下而從中得到好處。
典故出處
-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成語典故
- 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遊說趙王不要戰爭,講述一隻河蚌在岸上夾住一隻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後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輕易吞併燕趙。趙王只好放棄戰爭的打算。
成語造句
- 鷸蚌相爭,結果讓漁人得利了。
成語故事
-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兩個國家,分別是越國和吳國。這兩個國家經常發生戰爭,雙方的百姓都深受其苦。
越國的國王勾踐,一直想要尋找機會打敗吳國,他臥薪嚐膽,努力發展國家的實力。而吳國的國王夫差,卻漸漸變得驕傲自大起來,他沉迷於享樂,對越國的警惕性也逐漸降低。
有一天,吳國決定出兵攻打齊國,他們幾乎傾盡了全國的兵力。勾踐得知這個消息後,覺得這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立刻召集大臣們商議,準備趁吳國國內空虛的時候發動進攻。
大臣們有的表示贊同,但也有的表示擔憂,擔心這樣做會引起其他國家的干涉。勾踐思考了許久,最終還是決定冒險一試。
於是,越國的軍隊悄悄地向吳國進發。當他們到達吳國邊境的時候,幾乎沒有遇到什麼抵抗。吳國的百姓們驚慌失措,因爲他們大部分的青壯年都去打仗了,國內只剩下老弱婦孺。
越國的軍隊勢如破竹,很快就佔領了吳國的大片土地。而此時的夫差,還在齊國戰場上拼殺,對國內發生的事情一無所知。
當夫差得知越國進攻的消息後,他急忙帶領軍隊往回趕。但是,經過長途跋涉和戰鬥的消耗,他們的軍隊已經疲憊不堪。
在越國和吳國的這場戰爭中,越國最終取得了勝利。而齊國,原本是吳國想要攻打的目標,卻因爲吳國和越國的爭鬥,而避免了一場災難。這就像是鷸蚌相爭,漁人得利一樣。
在歷史的長河中,這樣的例子並不少見。很多時候,當兩個勢力相互爭鬥的時候,往往會忽略第三方的存在。而第三方就有可能在他們爭鬥的過程中,坐收漁翁之利。這個故事也提醒我們,在處理事情的時候,要全面考慮,不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潛在的風險和機會。要保持清醒的頭腦,不要讓自己成爲那個鷸蚌,而讓別人成爲那個漁人。
漁人得利-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