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之钉

成语拼音

yǎn zhōng zhī dīng

眼中之钉成语解释

比喻极其厌恶憎恨的人

典故出处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成语典故

五代时期,后唐效节指挥使赵在礼起兵反后唐庄宗,拥立明宗,被任命为义成军节度使,他滥用职权,欺压民众,经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军去攻打当时人们认为是眼中之钉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钱的“拔钉费”,违者处死。

成语造句

他在公司里一直被一些人视为眼中之钉,处处受到刁难和排挤。

成语故事

在宋朝时期,有一个人叫丁谓。他最初凭借出众的才华和能力,在仕途上步步高升。 丁谓聪明机智,善于逢迎,很得当时的皇帝宋真宗的欢心。他在朝中的权势越来越大,逐渐开始专横跋扈,利用自己的权力排除异己,结党营私。许多正直的大臣对他的所作所为深感不满,但由于他的权势熏天,众人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当时的宰相寇准,是一位刚正不阿、直言敢谏的名臣。他对丁谓的种种恶行实在看不下去,多次在朝堂上直言指责丁谓的不法行为。丁谓对寇准恨之入骨,把寇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一次,寇准和丁谓等大臣一起在朝堂上议事。寇准不小心将一点灰尘弄到了胡须上,丁谓看到后,竟然不顾身份地走上前去,想要为寇准擦拭胡须。寇准当场怒斥道:“你身为朝廷大臣,怎么能做出如此谄媚的举动!”这让丁谓在众人面前丢尽了脸,他对寇准的仇恨又加深了几分。 后来,丁谓利用各种手段,不断在皇帝面前诋毁寇准,最终导致寇准被贬出京城。丁谓的恶行越来越肆无忌惮,他的所作所为引起了朝中大臣和百姓们的极大愤慨。 然而,天理昭彰,善恶有报。丁谓最终也因为自己的种种不法行为而遭到了报应。他的专横跋扈引起了其他大臣的警觉和反对,大家联合起来,搜集他的罪证,向皇帝告发。皇帝得知后,大为震怒,对丁谓进行了严厉的惩处,剥夺了他的权力和官职。 丁谓的故事成为了历史上的一个教训,他曾经不可一世,却因为自己的恶行而落得个悲惨的下场。而“眼中之钉”这个成语也由此流传开来,用来形容对某人或某事极端厌恶和痛恨,就如同眼中的钉子一般,让人难以忍受。历史的长河不断向前流淌,这个成语提醒着人们要秉持正义和善良,不可为了一时的权势和利益而不择手段,否则必将自食恶果。

眼中之钉-成语图片

眼中之钉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