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之釘

成語拼音

yǎn zhōng zhī dīng

眼中之釘成語解釋

比喻極其厭惡憎恨的人

典故出處

《新五代史·趙在禮傳》:“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成語典故

五代時期,後唐效節指揮使趙在禮起兵反後唐莊宗,擁立明宗,被任命爲義成軍節度使,他濫用職權,欺壓民衆,經常搜刮民脂民膏。他率軍去攻打當時人們認爲是眼中之釘的契丹,下令宋州百姓每人交1000錢的“拔釘費”,違者處死。

成語造句

他在公司裏一直被一些人視爲眼中之釘,處處受到刁難和排擠。

成語故事

在宋朝時期,有一個人叫丁謂。他最初憑藉出衆的才華和能力,在仕途上步步高昇。 丁謂聰明機智,善於逢迎,很得當時的皇帝宋真宗的歡心。他在朝中的權勢越來越大,逐漸開始專橫跋扈,利用自己的權力排除異己,結黨營私。許多正直的大臣對他的所作所爲深感不滿,但由於他的權勢熏天,衆人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當時的宰相寇準,是一位剛正不阿、直言敢諫的名臣。他對丁謂的種種惡行實在看不下去,多次在朝堂上直言指責丁謂的不法行爲。丁謂對寇準恨之入骨,把寇準視爲眼中釘、肉中刺,欲除之而後快。 一次,寇準和丁謂等大臣一起在朝堂上議事。寇準不小心將一點灰塵弄到了鬍鬚上,丁謂看到後,竟然不顧身份地走上前去,想要爲寇準擦拭鬍鬚。寇準當場怒斥道:“你身爲朝廷大臣,怎麼能做出如此諂媚的舉動!”這讓丁謂在衆人面前丟盡了臉,他對寇準的仇恨又加深了幾分。 後來,丁謂利用各種手段,不斷在皇帝面前詆譭寇準,最終導致寇準被貶出京城。丁謂的惡行越來越肆無忌憚,他的所作所爲引起了朝中大臣和百姓們的極大憤慨。 然而,天理昭彰,善惡有報。丁謂最終也因爲自己的種種不法行爲而遭到了報應。他的專橫跋扈引起了其他大臣的警覺和反對,大家聯合起來,蒐集他的罪證,向皇帝告發。皇帝得知後,大爲震怒,對丁謂進行了嚴厲的懲處,剝奪了他的權力和官職。 丁謂的故事成爲了歷史上的一個教訓,他曾經不可一世,卻因爲自己的惡行而落得個悲慘的下場。而“眼中之釘”這個成語也由此流傳開來,用來形容對某人或某事極端厭惡和痛恨,就如同眼中的釘子一般,讓人難以忍受。歷史的長河不斷向前流淌,這個成語提醒着人們要秉持正義和善良,不可爲了一時的權勢和利益而不擇手段,否則必將自食惡果。

眼中之釘-成語圖片

眼中之釘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