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钉

成语拼音

yǎn zhōng dīng

眼中钉成语解释

比喻心中最厌恶、最痛恨的人。

典故出处

《新五代史·赵在礼传》:“在礼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罢去,宋人喜而相谓曰:‘眼中拔钉,岂不乐哉?’”

成语典故

五代时赵在礼曾任宋州(今河南商丘)节度使。他贪赃枉法,鱼肉百姓。宋州百姓受尽欺压,十分痛恨他。当他被罢免时,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贺说:“眼中拔了颗钉子,真高兴啊!”不料不久他又官复原职,因他怀恨在心,对辖区的所有人,每人征收一千钱,称为‘拔钉钱’。宋州百姓又生活在水深火热中。  唐朝时幽州节度使张弘靖带军不严。部将韦雍、张宗厚虐待士兵,又嗜好饮酒。常常喝到半夜才散。回去时前呼后拥,任意辱骂和驱赶街上的行人。遇到韦雍、张宗厚不高兴时,责骂士兵是“反贼”。  有一次,韦雍羞辱士兵说:“现在天下太平,你们能拉开二石的硬弓,还不如认识一个‘丁’字。”后来,朝廷送来一百万贯钱犒赏士兵,张弘靖从中克扣了二十万,只拿出八十万分给大家。士兵们和百姓终于一齐拿起武器,杀死了韦雍和张宗厚。软禁了张弘靖。

成语造句

他一直把那个处处与他作对的人视为眼中钉,恨不得立刻让其从眼前消失。

成语故事

在宋朝时期,有一个官员名叫丁谓。丁谓这个人很有才华,他机敏过人,善于揣摩皇帝的心思,也因此深得皇帝的宠信,在仕途上可谓是平步青云。 然而,随着权力的增长,丁谓逐渐变得贪婪和专横跋扈。他利用自己的权势结党营私,排斥异己,做了许多为非作歹的事情,弄得朝堂之上乌烟瘴气。许多正直的官员对他的行为深感不满,但由于丁谓深受皇帝宠信,大家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当时,有一位名叫寇准的大臣,他刚正不阿,对丁谓的所作所为极为愤慨。寇准多次在朝堂上直言进谏,揭露丁谓的种种恶行,试图让皇帝看清丁谓的真面目。丁谓因此对寇准恨之入骨,将他视为眼中最大的敌人,一心想要除掉寇准。 为了打击寇准,丁谓想出了各种阴谋诡计。他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诋毁寇准,试图让皇帝疏远寇准。而寇准并没有被丁谓的阴谋所吓倒,他依然坚持自己的原则,继续与丁谓进行斗争。 终于,在丁谓的不断陷害下,寇准被皇帝贬到了外地。丁谓以为自己终于除掉了这个眼中钉,从此可以高枕无忧了。然而,他的恶行并没有因此而停止,他继续在朝堂上为所欲为,引起了更多人的不满。 后来,皇帝也逐渐察觉到了丁谓的问题,开始对他产生了怀疑。再加上其他官员的不断上书弹劾,皇帝终于认清了丁谓的真面目,对他进行了严厉的惩处。丁谓的权势瞬间崩塌,他也从曾经的高位上跌落下来,成为了众人唾弃的对象。 “眼中钉”这个成语便由此而来,用来形容人们心中极其痛恨、急于除掉的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像丁谓这样的人并不少见,他们为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择手段,最终也会落得个可悲的下场。而像寇准这样正直勇敢的人,虽然会在一时受到迫害,但他们的精神和品德会永远被人们铭记和敬仰。我们应该从这些历史故事中汲取教训,坚守正义和道德底线,不为一时的利益而迷失自己。同时,我们也要警惕身边那些如同“眼中钉”般的人,避免受到他们的伤害和影响。

眼中钉-成语图片

眼中钉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