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中釘
成語拼音
- yǎn zhōng dīng
眼中釘成語解釋
- 比喻心中最厭惡、最痛恨的人。
典故出處
- 《新五代史·趙在禮傳》:“在禮在宋州,人尤苦之。已而罷去,宋人喜而相謂曰:‘眼中拔釘,豈不樂哉?’”
成語典故
- 五代時趙在禮曾任宋州(今河南商丘)節度使。他貪贓枉法,魚肉百姓。宋州百姓受盡欺壓,十分痛恨他。當他被罷免時,宋州人奔走相告,相互祝賀說:“眼中拔了顆釘子,真高興啊!”不料不久他又官復原職,因他懷恨在心,對轄區的所有人,每人徵收一千錢,稱爲‘拔釘錢’。宋州百姓又生活在水深火熱中。 唐朝時幽州節度使張弘靖帶軍不嚴。部將韋雍、張宗厚虐待士兵,又嗜好飲酒。常常喝到半夜才散。回去時前呼後擁,任意辱罵和驅趕街上的行人。遇到韋雍、張宗厚不高興時,責罵士兵是“反賊”。 有一次,韋雍羞辱士兵說:“現在天下太平,你們能拉開二石的硬弓,還不如認識一個‘丁’字。”後來,朝廷送來一百萬貫錢犒賞士兵,張弘靖從中剋扣了二十萬,只拿出八十萬分給大家。士兵們和百姓終於一齊拿起武器,殺死了韋雍和張宗厚。軟禁了張弘靖。
成語造句
- 他一直把那個處處與他作對的人視爲眼中釘,恨不得立刻讓其從眼前消失。
成語故事
- 在宋朝時期,有一個官員名叫丁謂。丁謂這個人很有才華,他機敏過人,善於揣摩皇帝的心思,也因此深得皇帝的寵信,在仕途上可謂是平步青雲。
然而,隨着權力的增長,丁謂逐漸變得貪婪和專橫跋扈。他利用自己的權勢結黨營私,排斥異己,做了許多爲非作歹的事情,弄得朝堂之上烏煙瘴氣。許多正直的官員對他的行爲深感不滿,但由於丁謂深受皇帝寵信,大家也只能敢怒不敢言。
當時,有一位名叫寇準的大臣,他剛正不阿,對丁謂的所作所爲極爲憤慨。寇準多次在朝堂上直言進諫,揭露丁謂的種種惡行,試圖讓皇帝看清丁謂的真面目。丁謂因此對寇準恨之入骨,將他視爲眼中最大的敵人,一心想要除掉寇準。
爲了打擊寇準,丁謂想出了各種陰謀詭計。他在皇帝面前搬弄是非,詆譭寇準,試圖讓皇帝疏遠寇準。而寇準並沒有被丁謂的陰謀所嚇倒,他依然堅持自己的原則,繼續與丁謂進行鬥爭。
終於,在丁謂的不斷陷害下,寇準被皇帝貶到了外地。丁謂以爲自己終於除掉了這個眼中釘,從此可以高枕無憂了。然而,他的惡行並沒有因此而停止,他繼續在朝堂上爲所欲爲,引起了更多人的不滿。
後來,皇帝也逐漸察覺到了丁謂的問題,開始對他產生了懷疑。再加上其他官員的不斷上書彈劾,皇帝終於認清了丁謂的真面目,對他進行了嚴厲的懲處。丁謂的權勢瞬間崩塌,他也從曾經的高位上跌落下來,成爲了衆人唾棄的對象。
“眼中釘”這個成語便由此而來,用來形容人們心中極其痛恨、急於除掉的人。在歷史的長河中,像丁謂這樣的人並不少見,他們爲了自己的私利而不擇手段,最終也會落得個可悲的下場。而像寇準這樣正直勇敢的人,雖然會在一時受到迫害,但他們的精神和品德會永遠被人們銘記和敬仰。我們應該從這些歷史故事中汲取教訓,堅守正義和道德底線,不爲一時的利益而迷失自己。同時,我們也要警惕身邊那些如同“眼中釘”般的人,避免受到他們的傷害和影響。
眼中釘-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