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归于好

成语拼音

yán guī yú hǎo

言归于好成语解释

言:句首助词,无义。指彼此重新和好。

典故出处

《左传·僖公九年》:“凡我同盟之人,既盟之后,言归于好。”

成语典故

三国时期,曹丕称帝,东吴孙权也想成就帝业就投靠他,曹丕封他为吴王,还想立他的儿子孙登为太子。孙权派沈珩送去很多珠宝与香料。他们约定魏吴信守诺言,言归于好。沈珩不辱使命,回东吴后被封安乡侯。

成语造句

之前他们因为一些小事产生了矛盾,经过沟通交流后,两人终于言归于好。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周襄王的弟弟王子带联合狄人进攻周朝,把周襄王赶出了都城洛邑。周襄王逃到郑国,并向各诸侯国求救。晋文公得知后,亲自率领大军前去勤王,打败了狄人,杀死了王子带,迎回周襄王,让他重新回到了都城。 晋文公因为勤王有功,在诸侯中威望大增。此时,郑国却与楚国走得很近,晋文公对郑国很不满,决定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十分害怕,急忙派大臣烛之武去劝说晋文公退兵。 烛之武趁着夜色悄悄来到晋军营地,见到了晋文公。他对晋文公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自己就要灭亡了。但是如果郑国灭亡对您有好处,那您就尽管进攻吧。然而,越过别的国家来把远方的郑国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很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攻打郑国,让郑国成为秦国和晋国之间友好的使者,秦国的使者往来经过郑国,郑国可以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坏处。而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两座城池割让给您,可是他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修筑防御工事,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满足呢?如果晋国把郑国当作东边道路上的主人,那么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东西由郑国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 晋文公听了烛之武的话,觉得很有道理。他想,如果继续攻打郑国,必然会得罪秦国,而且也不一定能取得胜利。于是,晋文公决定撤兵,并派人告诉秦国国君。秦国国君也觉得攻打郑国没有什么好处,便也撤兵了。 郑国因此逃过一劫,为了感谢晋文公,郑国国君亲自到晋国去求和。晋文公也很大度,他不计前嫌,与郑国国君言归于好,两国之间又恢复了友好的关系。 后来,“言归于好”这个成语就流传了下来,用来形容彼此重新和好如初。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矛盾和分歧时,应该保持冷静和理智,通过沟通和协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一味地争执和对抗。只有这样,才能避免冲突的进一步升级,实现彼此之间的和谐共处。就像晋文公和郑国国君一样,他们能够放下过去的恩怨,以大局为重,最终实现了两国之间的和平与友好。

言归于好-成语图片

言归于好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