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犹在耳

成语拼音

yán yóu zài ěr

言犹在耳成语解释

犹:还。说的话还在耳边。比喻说的话还清楚地记得。

典故出处

《左传·文公七年》:“今君虽终,言犹在耳。”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晋襄公死后,太子夷皋年少,赵盾执掌国政,他想立襄公弟弟雍为国君,派人去秦国接他。太子夷皋的母亲缪赢知道后,日夜抱着夷皋在朝廷上痛哭,说襄公生前托孤言犹在耳,怎么能立即变卦呢。

成语造句

昨天他说的话,言犹在耳,可今天他就完全忘记了自己的承诺。

成语故事

春秋时期,有一个叫伍员的人,也就是伍子胥。他的父亲伍奢是楚国的太子太傅,因被奸臣费无忌陷害,和长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杀害。伍子胥得知消息后,历经艰险逃到了吴国。 在吴国,伍子胥得到了吴王阖闾的重用,他一心想要报仇雪恨。伍子胥深知吴国要想强大,必须有杰出的人才相助。于是,他向吴王阖闾推荐了孙武。孙武是一位军事奇才,他所著的《孙子兵法》更是闻名于世。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和孙武的辅佐下,励精图治,使吴国日益强盛。 终于,伍子胥等来了报仇的机会。吴王阖闾率领吴军攻打楚国,一路势如破竹,攻破了楚国的都城郢。伍子胥四处寻找楚平王的陵墓,终于找到了并挖出了楚平王的尸体,对其进行了鞭笞,以泄心头之恨。 然而,吴王阖闾在战争中受伤去世后,他的儿子夫差继位。夫差一开始也很有作为,在伍子胥等人的帮助下,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无奈之下,向吴国求和。伍子胥极力反对夫差接受越国的求和,他认为勾践是一个有野心的人,将来一定会成为吴国的心腹大患。但夫差被勾践的表面所迷惑,不听伍子胥的劝告,执意接受了越国的求和。 伍子胥知道吴国的未来充满了危机,他多次劝谏夫差,但夫差却对他越来越不满。此时,奸臣伯嚭趁机在夫差面前诋毁伍子胥,夫差听信了伯嚭的谗言,赐给伍子胥一把宝剑,让他自尽。 伍子胥在临死前,悲愤地对夫差说:“大王不听我的忠言,吴国必将灭亡。我死之后,把我的眼睛挖出来挂在东门之上,我要亲眼看着越国的军队打进吴国。”说完,伍子胥便自刎而死。 夫差听了伍子胥的话,虽然心中有些不快,但并没有在意。然而,正如伍子胥所言,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卧薪尝胆,奋发图强,终于在多年后打败了吴国。当越国的军队打进吴国都城时,夫差想起了伍子胥临死前的话,那些话仿佛言犹在耳,他后悔不已,但为时已晚。 伍子胥虽然含冤而死,但他的忠勇和智慧却被后人铭记。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一个深刻的教训,提醒人们要善于听取忠言,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否则将会带来不可挽回的后果。而“言犹在耳”这个成语,也常常被用来形容那些虽然时间已经过去,但别人说过的话依然清晰地回荡在耳边,提醒着人们不要忘记曾经的教诲或警告。

言犹在耳-成语图片

言犹在耳成语图片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