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猶在耳
成語拼音
- yán yóu zài ěr
言猶在耳成語解釋
- 猶:還。說的話還在耳邊。比喻說的話還清楚地記得。
典故出處
- 《左傳·文公七年》:“今君雖終,言猶在耳。”
成語典故
- 春秋時期,晉襄公死後,太子夷皋年少,趙盾執掌國政,他想立襄公弟弟雍爲國君,派人去秦國接他。太子夷皋的母親繆贏知道後,日夜抱着夷皋在朝廷上痛哭,說襄公生前託孤言猶在耳,怎麼能立即變卦呢。
成語造句
- 昨天他說的話,言猶在耳,可今天他就完全忘記了自己的承諾。
成語故事
- 春秋時期,有一個叫伍員的人,也就是伍子胥。他的父親伍奢是楚國的太子太傅,因被奸臣費無忌陷害,和長子伍尚一同被楚平王殺害。伍子胥得知消息後,歷經艱險逃到了吳國。
在吳國,伍子胥得到了吳王闔閭的重用,他一心想要報仇雪恨。伍子胥深知吳國要想強大,必須有傑出的人才相助。於是,他向吳王闔閭推薦了孫武。孫武是一位軍事奇才,他所著的《孫子兵法》更是聞名於世。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和孫武的輔佐下,勵精圖治,使吳國日益強盛。
終於,伍子胥等來了報仇的機會。吳王闔閭率領吳軍攻打楚國,一路勢如破竹,攻破了楚國的都城郢。伍子胥四處尋找楚平王的陵墓,終於找到了並挖出了楚平王的屍體,對其進行了鞭笞,以泄心頭之恨。
然而,吳王闔閭在戰爭中受傷去世後,他的兒子夫差繼位。夫差一開始也很有作爲,在伍子胥等人的幫助下,打敗了越國。越王勾踐無奈之下,向吳國求和。伍子胥極力反對夫差接受越國的求和,他認爲勾踐是一個有野心的人,將來一定會成爲吳國的心腹大患。但夫差被勾踐的表面所迷惑,不聽伍子胥的勸告,執意接受了越國的求和。
伍子胥知道吳國的未來充滿了危機,他多次勸諫夫差,但夫差卻對他越來越不滿。此時,奸臣伯嚭趁機在夫差面前詆譭伍子胥,夫差聽信了伯嚭的讒言,賜給伍子胥一把寶劍,讓他自盡。
伍子胥在臨死前,悲憤地對夫差說:“大王不聽我的忠言,吳國必將滅亡。我死之後,把我的眼睛挖出來掛在東門之上,我要親眼看着越國的軍隊打進吳國。”說完,伍子胥便自刎而死。
夫差聽了伍子胥的話,雖然心中有些不快,但並沒有在意。然而,正如伍子胥所言,越國在勾踐的帶領下,臥薪嚐膽,奮發圖強,終於在多年後打敗了吳國。當越國的軍隊打進吳國都城時,夫差想起了伍子胥臨死前的話,那些話彷彿言猶在耳,他後悔不已,但爲時已晚。
伍子胥雖然含冤而死,但他的忠勇和智慧卻被後人銘記。他的故事也成爲了一個深刻的教訓,提醒人們要善於聽取忠言,不要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否則將會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而“言猶在耳”這個成語,也常常被用來形容那些雖然時間已經過去,但別人說過的話依然清晰地迴盪在耳邊,提醒着人們不要忘記曾經的教誨或警告。
言猶在耳-成語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