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成语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解释

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典故出处

西汉·刘向《战国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钳其喙。鹬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鹬。’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禽之

成语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准备攻打燕国,燕王派苏代去赵国游说赵王不要战争,讲述一只河蚌在岸上夹住一只鹬鸟的长嘴,双方争执不让,最后被一个渔翁轻易擒住。如果燕赵发生战争,秦国就像渔翁那样轻易吞并燕赵。赵王只好放弃战争的打算。

成语造句

在复杂的商业竞争中,两家公司激烈争斗,却没想到最后让另一家企业坐收渔利,真是应了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句话。

成语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广袤的湿地,这里生活着各种各样的动物。 一天,一只鹬鸟在湿地中觅食。它有着细长的腿和尖锐的嘴,善于捕捉贝类。不一会儿,它就发现了一只肥美的蚌正张着壳在晒太阳。鹬鸟心中大喜,它立刻飞扑过去,企图用嘴啄蚌的肉。 蚌察觉到了危险,迅速合上了壳,紧紧夹住了鹬鸟的嘴。鹬鸟怎么也甩不掉蚌,它气急败坏地说:“你快松开,不然今天大家都别想好过!”蚌也不甘示弱地回应道:“是你先招惹我的,我绝不会轻易放开。”它们就这样僵持着,互不相让。 就在它们争斗得不可开交之时,一个渔夫恰巧经过这里。他看到了鹬蚌相争的这一幕,心中暗喜,这不正是坐收渔翁之利的好机会吗?渔夫悄悄地靠近,然后轻而易举地将鹬鸟和蚌一起捉到了手中。 在历史上,也有类似“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情况发生。比如在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经常为了争夺土地和资源而相互争斗。其中赵国和燕国就曾发生过冲突,双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打得难解难分。而一旁的秦国则坐山观虎斗,等待着时机。当赵燕两国都疲惫不堪之时,秦国趁机出兵,轻松地占领了一些原本属于赵燕的土地,扩大了自己的势力范围。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在面对冲突和竞争时,我们不能只顾及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险。如果双方都固执己见,一味地争斗,最终可能会让第三方得利。就像那只鹬鸟和蚌一样,它们因为彼此的争斗而失去了自由,成为了渔夫的猎物。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应该学会以和为贵,避免不必要的冲突和争执。当遇到矛盾时,要冷静思考,寻求合理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僵持不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利益,避免让他人有机可乘。同时,我们也要警惕那些企图利用我们争斗而获利的人,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敏锐的洞察力。 总之,“鹬蚌相争,渔翁得利”这个成语给我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让我们懂得了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如何正确地处理人际关系和应对各种挑战。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成语图片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其他成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