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成語拼音

yù bàng xiāng zhēng,yú wēng dé lì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解釋

鷸:長嘴水鳥;蚌:有貝殼的軟體動物。比喻雙方爭執不下,兩敗俱傷,讓第三者佔了便宜。

典故出處

西漢·劉向《戰國策·燕策二》:“蚌方出曝,而鷸啄其肉,蚌合而鉗其喙。鷸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蚌亦曰:‘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鷸。’兩者不肯相舍,漁者得而並禽之

成語典故

戰國時期趙國準備攻打燕國,燕王派蘇代去趙國遊說趙王不要戰爭,講述一隻河蚌在岸上夾住一隻鷸鳥的長嘴,雙方爭執不讓,最後被一個漁翁輕易擒住。如果燕趙發生戰爭,秦國就像漁翁那樣輕易吞併燕趙。趙王只好放棄戰爭的打算。

成語造句

在複雜的商業競爭中,兩家公司激烈爭鬥,卻沒想到最後讓另一家企業坐收漁利,真是應了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句話。

成語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片廣袤的溼地,這裏生活着各種各樣的動物。 一天,一隻鷸鳥在溼地中覓食。它有着細長的腿和尖銳的嘴,善於捕捉貝類。不一會兒,它就發現了一隻肥美的蚌正張着殼在曬太陽。鷸鳥心中大喜,它立刻飛撲過去,企圖用嘴啄蚌的肉。 蚌察覺到了危險,迅速合上了殼,緊緊夾住了鷸鳥的嘴。鷸鳥怎麼也甩不掉蚌,它氣急敗壞地說:“你快鬆開,不然今天大家都別想好過!”蚌也不甘示弱地迴應道:“是你先招惹我的,我絕不會輕易放開。”它們就這樣僵持着,互不相讓。 就在它們爭鬥得不可開交之時,一個漁夫恰巧經過這裏。他看到了鷸蚌相爭的這一幕,心中暗喜,這不正是坐收漁翁之利的好機會嗎?漁夫悄悄地靠近,然後輕而易舉地將鷸鳥和蚌一起捉到了手中。 在歷史上,也有類似“鷸蚌相爭,漁翁得利”的情況發生。比如在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經常爲了爭奪土地和資源而相互爭鬥。其中趙國和燕國就曾發生過沖突,雙方都投入了大量的兵力,打得難解難分。而一旁的秦國則坐山觀虎鬥,等待着時機。當趙燕兩國都疲憊不堪之時,秦國趁機出兵,輕鬆地佔領了一些原本屬於趙燕的土地,擴大了自己的勢力範圍。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告訴我們,在面對衝突和競爭時,我們不能只顧及眼前的利益,而忽略了潛在的危險。如果雙方都固執己見,一味地爭鬥,最終可能會讓第三方得利。就像那隻鷸鳥和蚌一樣,它們因爲彼此的爭鬥而失去了自由,成爲了漁夫的獵物。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應該學會以和爲貴,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爭執。當遇到矛盾時,要冷靜思考,尋求合理的解決方案,而不是一味地僵持不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更好地保護自己的利益,避免讓他人有機可乘。同時,我們也要警惕那些企圖利用我們爭鬥而獲利的人,保持清醒的頭腦和敏銳的洞察力。 總之,“鷸蚌相爭,漁翁得利”這個成語給我們帶來了深刻的啓示,讓我們懂得了在複雜的社會環境中如何正確地處理人際關係和應對各種挑戰。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語圖片

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成语图片

其他成語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