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台高筑
成语拼音
- zhài tái gāo zhù
债台高筑成语解释
- 形容欠债很多。
典故出处
- 《汉书·诸侯王表序》:“分为二周,有逃债之台。”
成语典故
- 战国后期,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成语造句
- 他因为过度消费和投资失败,导致如今债台高筑,生活陷入了极大的困境。
成语故事
- 在遥远的周朝,周赧王统治时期,局势动荡不安。周赧王虽名为天子,实则权势衰微,他所管辖的领地狭小,势力微弱。
当时,秦国日益强大,对其他诸侯国构成了巨大威胁。周赧王深感忧虑,为了挽救周朝的危局,他决定联合其他诸侯国一同对抗秦国。于是,他开始筹备军事行动,需要大量的钱财来支撑军队的开支。然而,周赧王的国库空虚,根本拿不出这么多钱。无奈之下,他只好向国内的富商和贵族们借钱,并承诺等战胜秦国后会加倍偿还。
周赧王满怀希望地开始了他的计划,但是其他诸侯国各有心思,有的害怕秦国的强大而犹豫不决,有的则暗中与秦国勾结,最终这次联合行动未能成功。而周赧王借来的那些钱,却已经花费得差不多了。
借钱给周赧王的富商和贵族们见战争没有打响,周朝也没有取得胜利,纷纷前来讨债。周赧王根本无力偿还这些债务,只能躲到宫后的一个高台上,以逃避债主们的追讨。久而久之,这个高台就被人们戏称为“债台”。
周赧王因为这次失败的行动,不仅没能增强周朝的实力,反而让自己陷入了深深的债务危机之中。他的处境变得更加艰难,周朝的威望也进一步下降。正如《史记》中所记载的那样,周朝在这一时期已经走向了衰落的边缘。
“债台高筑”这个成语,就是从周赧王的这段经历中演变而来的。它形象地描绘了一个人因为过度负债而陷入困境的情景,警示着人们在做事时要量力而行,不可盲目举债,否则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难以承受的后果。周赧王的故事也让我们看到,在面对复杂的局势时,需要谨慎决策,充分考虑各种因素,以免陷入尴尬和困境之中。尽管周朝最终还是走向了灭亡,但周赧王的这段经历却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独特印记,让后人从中汲取教训。
债台高筑-成语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