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之死地而后生

成语拼音

zhì zhī sǐ dì ér hòu shēng

置之死地而后生成语解释

原指作战把军队布置在无法退却、只有战死的境地,兵士就会奋勇前进,杀敌取胜。后比喻事先断绝退路,就能下决心,取得成功。

典故出处

《孙子·九地》:“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成语典故

韩信,淮阴(今江苏清江西南)人。他是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为了打败项羽,夺取天下,他为刘邦定计,先攻取了关中,然后东渡黄河,打败并俘虏了背叛刘邦、听命于项羽的魏王豹,接着往东攻打赵王歇。  韩信的部队要通过一道极狭的山口,叫井径口。赵王手下的谋士李左军主张一面堵住井陉口,一面派兵抄小路切断汉军的辎重粮草,韩信的远征部队没有后援,就一定会败走;但大将陈余不听,仗着兵力优势,坚持要与汉军正面作战。 韩信了解到这一情况,非常高兴。他命令部队在离井陉三十里的地方安营,到了半夜,让将士们吃些点心,告诉他们打了胜仗再吃饱饭。随后,他派出两千轻骑从小路隐蔽前进,要他们在赵军离开营地后迅速冲入赵军营地,换上汉军旗号;又派一万军队故意背靠河水排列阵势来引诱赵军。  到了天明,韩信率军发动进攻,双方展开激战。不一会,汉军假意败回水边阵地,赵军全部离开营地,前来追击。这时,韩信命令主力部队出击,背水结阵的士兵因为没有退路,也回身猛扑敌军。赵军无法取胜,正要回营,忽然营中已插遍了汉军旗帜,于是四散奔逃。汉军乘胜追击,打了一个大胜仗。 在庆祝胜利的时候,将领们问韩信:“兵法上说,列阵可以背靠山,前面可以临水泽,现在您让我们背靠水排阵,还说打败赵军再饱饱地吃一顿,我们当时不相信,然而竟然取胜了,这是一种什么策略呢?”  韩信笑着说:“这也是兵法上有的,只是你们没有注意到罢了。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如果是有退路的地方,士兵都逃散了,怎么能让他们拼命呢!”。

成语造句

在面对绝境时,他没有放弃,而是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勇气,最终置之死地而后生,成功扭转了局面。

成语故事

在历史的长河中,有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充分展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深刻内涵。 那是在楚汉相争的时期,刘邦和项羽这两位英雄豪杰展开了激烈的角逐。刘邦手下有一位杰出的将领韩信。一次,韩信奉命率领数万汉军去攻打赵国。赵国得知消息后,聚集了二十万大军在井陉口严阵以待,试图阻挡韩信的进攻。 韩信深知双方兵力悬殊,正面强攻必定损失惨重。于是,他仔细观察地形,心生一计。他先派了一支两千人的骑兵部队,让他们在深夜悄悄地绕到赵军营地的后方,在那里埋伏起来。第二天清晨,韩信带领主力部队渡过了绵蔓水,然后背水列阵。赵军见状,以为韩信不懂兵法,竟然犯了如此大忌,于是倾巢而出,向汉军发起了猛烈的攻击。 汉军士兵们因为背后是河水,没有退路,只能拼死抵抗。一时间,战斗异常激烈。而就在赵军全力进攻汉军的时候,韩信事先安排的那两千骑兵发挥了关键作用。他们趁着赵军营地空虚,迅速冲入营地,拔掉了赵军的旗帜,换上了汉军的旗帜。 久攻不下的赵军准备撤回营地,却惊讶地发现自己的营地已经被汉军占领,旗帜也都换了。赵军顿时大乱,士兵们不知所措。韩信则抓住这个机会,率领汉军发起了反攻。赵军在慌乱中纷纷溃败,最终被汉军打得大败。 在这场战役中,韩信正是通过将汉军置于看似绝境的背水之地,激发了士兵们的求生欲望和战斗意志,从而实现了“置之死地而后生”。他巧妙地利用地形和战术,以少胜多,取得了辉煌的胜利。这一役也成为了中国军事史上的经典战例,让后人对韩信的军事才能赞叹不已。 古往今来,许多英雄豪杰都曾在关键时刻展现出这种“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和智慧。他们在绝境中不屈不挠,凭借着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斗志,最终化险为夷,开创出一番新局面。这种精神也激励着后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要有敢于拼搏、勇往直前的决心,不畏惧眼前的困境,相信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创造奇迹。

置之死地而后生-成语图片

置之死地而后生

其他成语故事